“對于惡魔來說,殘忍既是美德,亦是安身立命之本。所以,一切妄圖呼喚惡魔降臨或供奉之舉,都必將受到人類社會所有秩序力量的碾壓與毀滅,而懲戒之書告誡我們,崇拜惡魔文化的愚昧之人從未有好過下場——除非你尚有利用價值。”
……
合上這本名叫《魔鬼就該下地獄》的書籍,夏爾輕吁了口氣。
從他將龍骨變賣時算起,時間已經過去一個多禮拜,這段時間,他除開偷偷摸摸練習痛苦詛咒相關的特殊符號外,剩下都在鉆研自那間鐘表店購買的三本書。
《阿卡維亞之殤》
《魔鬼就該下地獄》
《卡羅爾的施法十三要素》
而到現在,他基本上已經將這三本書完全啃了下來,也多少了解了一些這個世界的真實。
這是一個有神世界、有魔法、有惡魔、有幽靈、有妖怪。
普通平民們大概對此不能確定,但自小出身于貴族家庭的原身對于這個世界的真正情況還是知道一些的。
也因此,再得到那本筆記后,原身就迫不及待的開始了鉆研,以期自己能擠入真正的上流世界。
后果自然不需多說,但這也成全了夏爾,而繼承自原身的“遺產”,以及幽魂時期的飄蕩,讓他對這方名叫阿卡維亞大陸的世界自然猜測良多。
他認為這里可能是前世記憶中那種劍與魔法的世界,整個世界充滿了魔力、魔法元素、斗氣、以及信仰什么的。
這種想法一直持續到他獲得這三本書后,才恍如童話般被他拋到了腦后。
這方世界的確充滿各種未知元素,但卻并沒有所謂的魔力存在,也沒有斗氣以及信仰之力什么的。
有施法者,但真正的魔法與他認知當中的,壓根就不是一回事。
他以為魔法是用一種獨特的,名叫“靈”的魔力來撬動周圍世界各種元素來施展法術,想要提高自身施法能力,就要積蓄這種靈并做到質變之類的。
然而事實上,所謂的靈根本就不是魔力,而是靈性、靈光、靈感,甚至靈魂。
“弄清我為什么是我,而不是其他什么東西后,你就擁有了接觸靈性世界的鑰匙。”
十三要素這本書中對于靈的修煉描繪得朦朦朧朧,正常人估計會因此而一頭霧水。
再加上這個世界受教育的人總歸是少數,各種原因下,擁有并開啟靈的人數量非常稀少。
夏爾其實也一樣搞不清這話到底說的是什么意思,但他在了解探查靈方法后,他恍然發現,自己竟然不知不覺已經將那所謂的靈,給“激活”了。
這也就是為何原身施法失敗,而他成功了的原因。
只是就此,另一個問題也浮出水面——“原身沒有開啟靈,自然沒有施法條件,但為何他會被自己附體呢?”
巧合?
“我可不相信巧合。”喃喃自語著,夏爾對于將那筆記本尋回的想法愈發迫切了。
既然一切都源于那筆記本,那么上面很有可能記載著什么他需要知道的事情。
只是這事還急不來。
研究著施法者種種,夏爾腦子里又閃過一個念頭。
“如果一位談判專家穿越到這個世界,是否可以對施法有很大加成?”
這個念頭不是沒理由的,概因在這里,法術的原理說起來其實很簡單,甚至只需要一句話來概括——“溝通既是施法”。
用自身靈性溝通萬物,獲得回饋以形成法術,大致就是這么個情況。
而咒語則是溝通的橋梁,當然,這里所說的咒語并非那種字面上的,而是經過靈轉換后的那種奇特呢喃。
用各種語言組成的咒語毫無力量可言,只有將他們用特殊手段轉化成相符合的靈性之語后,你才能帶動所相應的元素或者相應存在隨咒語而展現。
這也解釋了在越獄期間,為何咒語會變得水土不服——靈性之語是根據轉換前的語言而形成的,每一種語言說出的話聽起來都不一樣,轉換后自然也各不相同,也就有了一個能否聽懂的問題。
換句話說,用都林語轉化而成的咒語,門后世界土著們的尸體“聽”不明白,也自然不知曉該如何做出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