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凡哭笑不得。
“算是海邊比較常見的一種海魚了。”
走到沿海一帶的飯店里,都不用看菜單,讓服務員上一條最丑的魚,十有八九都是這玩意兒!
“石狗公?好奇怪的名字啊?”
“為什么叫這個名字?”紀云不解道。
“這是我們這邊的俗稱,實際上它的學名叫做褐菖鮋。”
“作為鮋科、菖鮋屬的魚類,它的長相確實是不太出眾,這一身嚇人的棘刺并不是用來給人觀賞的,作為一種暖溫性近岸底層魚類,褐菖鮋通常棲息在海底的巖礁以及海藻叢中,對于緩流水域極其喜愛,所以在海底洞穴、空隙珊瑚礁、卵石以及海藻居多的地方經常能看到它們的身影。
而這一身褐色以及遍布的棘刺,正是褐菖鮋的捕食利器,畢竟海底和巖礁居多的地方,巖石成堆,凹凸不平,為了將自己隱藏在其中,與環境融為一體,改變顏色和長相是必然的選擇。
不過,實際上它是一種比較佛系的海魚了。”
“佛系的海魚?”
“海魚還能佛系啊?”
大伙兒都被陳凡的話逗樂了。
這褐菖鮋看著挺兇猛的呀?
“因為啊,首先,褐菖鮋有定居的習慣,通常覓食之后都會返回到原來的洞穴中,且平時的活動范圍也就一千到兩千米內,從來沒有去遠方看看的想法。
每當春季和夏季期間,是它的主要捕食期,絕大多數時候褐菖鮋都會選擇在巖礁和島嶼四周覓食。當然,也不是說它不會出遠門,到了冬季,如果水溫過低,褐菖鮋也會選擇游向深海,在深海過冬。
除此之外,作為一種比較宅的魚,其晝伏夜出的行動規律也十分明顯,白天的時候見光死,尤其喜歡鉆到石頭縫隙和地下躲藏,或許也是因為其過分善于挖坑躲藏,不知道什么時候起,褐菖鮋有了個石狗公的外號,這一外號的知名度甚至超過了褐菖鮋這個學名。”
“原來如此。”
“不過,別看褐菖鮋長得丑丑的,身上有棘刺,部分背鰭還有毒,但不得不說的是,這小東西真的很好吃啊!”
陳凡忍不住說道:“我剛才也說了,這個石狗公,挖坑技術一流,白日里躲在石頭縫里不多見,到了夜晚才會出來活動,晝伏夜出的特性以及喜歡躲石頭底下的習慣顯然激起了許多釣魚愛好者的挑戰欲,要把它釣上來。
之前就提到,褐菖鮋這種魚,喜好往石頭底下鉆,所以一些遍布石縫或者小石頭多的地方都是釣褐菖鮋的好地方,再加上褐菖鮋食性非常雜,甲殼類、軟體類、多毛類、魚類、藻類都是它的食物,其中尤其喜歡蝦蟹和魚類,而這些海鮮也喜好往石頭縫中躲,所以要釣褐菖鮋一般都選擇這些地方。
一般最常見的吃法應該是褐菖鮋燉豆腐,做法并不難,首先要將買來的褐菖鮋處理干凈并且瀝干水,然后將鍋燒熱,在鍋內放入少量的油,蔥姜蒜,花椒等下鍋爆香,調至小火,將處理好的褐菖鮋放入鍋中煎兩分鐘,翻面,再煎兩分鐘。
隨后放入料酒和生抽,蓋上鍋蓋燜一分鐘讓其入味,之后才是將切好的豆腐放入鍋內,加水開燉,小火大約十五分鐘后開始調味,放入適量的鹽、再灑少量胡椒粉,放上蔥段,片刻之后即可出鍋裝盤。”
“真能吃啊?”
趙浩驚呆了。
“……”
陳凡翻了個白眼,合著我剛才說了半天,都是對牛彈琴了唄?
就在這時,陳凡內心深處響起一道聲音。
“朋友,在嗎?”
是石頭的聲音。
陳凡一怔,不自覺看向不遠處。
他能感應到,石頭就在那邊。
“怎么了?”
陳凡好奇地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