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吏沒了俸祿,朝廷就得破產;軍隊沒有糧餉,士兵就得嘩變。
沒有官府治理地方,沒有軍隊保家衛國,整個國家就會陷入嚴重的內憂外患中,大明不是亡于揭竿而起的流民軍,就是亡于異族的鐵蹄之下,屆時東林黨人還能保持如此優渥的地位嗎?
不可能的,唐詩有云:內庫燒為錦繡灰,天街踏盡公卿骨。
歷史上的每一次改朝換代,對于曾經高高在上的階級來說,就是一場大災難,即使他們見風使舵投靠新朝,也很少有人能繼續保有原來的地位。
沒錯,歷史上一批東林黨人投降滿清之后,依然享受著榮華富貴,但他們的身份卻是從大明的主人淪落到滿清的奴才,這地位高低,不啻于天差地別啊!
如果他們早知如此,一定會分外想念明朝吧,無怪乎滿清一朝,反清復明的聲音從未斷絕了。
對于大明如今的危機,郭允厚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但是他沒有張居正敢為天下先的魄力,也沒有張居正玩弄士紳階層于鼓掌之中的能力。
他唯一能做的,便是恪守戶部尚書的職責,勉力維持大明的財政局面。
郭允厚道:“陛下,臣向陛下請求內帑錢銀支援國庫,確實不能改變大明財政枯竭的局面,但好歹能讓朝廷繼續維持下去。
可如果陛下對國庫見死不救,那么臣這個戶部尚書,也只能承擔罪責,自請下臺了。”
“呵呵。”朱由檢笑道:“郭尚書怕是誤會朕意了,郭尚書的請求朕允了,朕稍后就下旨內帑押解五十萬兩白銀到國庫。
但是這筆銀子是內帑借給國庫的,郭尚書要代表戶部寫下欠條,這個要求應該不過分吧?”
郭允厚道:“陛下,朝廷和君王乃是一體的,有必要區分得這么細呢!”
朱由檢斬釘截鐵道:“很有必要!這樣吧,如今國家財政困難,利息朕就不要了,但是欠條一定要簽,小德子,起草欠條吧。”
見皇帝一意孤行,郭允厚也沒有辦法,國庫確實連一文錢都沒有了,這個時候飲鴆止渴他也得干。
好在皇帝還算仁義,免去了內帑借款的利息,郭允厚也是個果決之人,便痛痛快快地在欠條上簽下自己的大名,并蓋上了戶部尚書的大印。
而內閣首輔黃立極也被朱由檢拉上,并成為了借款見證人,并蓋上了內閣首輔的大印。
如此,即使郭允厚辭官歸隱,下一任戶部尚書也賴不掉賬了。
蓋上大印后,郭允厚不免有些委屈,郁悶的道:“這下陛下可滿意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