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羅準備先制作子彈。
子彈雖然惡名遠揚,制作難度也不低,但從原理上來看,其實并不復雜。
分析一下子彈激發的過程。
底火或雷管以撞擊的方式被引燃之后,火焰通過導火孔傳遞給發射藥,發射藥迅速爆燃,產生高壓氣體,推動最上方的實心彈頭。
底火或雷管是引線,彈殼是一半的炮管,發射藥放在彈殼里,上面再堵上一個實心的彈頭。
和土火炮的發射方式模式完全一樣
一顆子彈基本上是由四個部份組成彈頭、彈殼、發射藥、底火或雷管。
彈殼最好的選擇就是黃銅。
彈頭的選擇范圍就廣得多了,常見的有銅、鐵、鉛,不太常見的銀、金,傳說中的冰、玻璃、陶瓷。
考慮到性價比的問題,這里亞羅依舊選擇了黃銅作為原材料。
發射藥可以直接用顆粒化的糖火藥。
底火分為兩部分,一個是內部的引火材料,需要受到撞擊就引爆,這里可以用硝化甘油。
另外就是外部的包裹材料,同樣可以采用黃銅。
黃銅的質地較軟,延展性也好,又有一定的強度,所以大多數子彈都是由黃銅制作。
彈頭就是一塊實心黃銅,可以先制作一根銅棒,再一一切斷,一個個處理成梭形。
彈殼下端預留兩個小孔用于導火,底座留有凹槽,是底火的預留位置。
底火根據結構可以分成,柏丹式底火berdan和博克塞式底火boxer兩類。
柏丹式的火臺和底火一體,博克塞式火臺是和彈殼一體。
火臺,就是撞針敲擊子彈后,底火內火藥的著力撞擊點,可以和變形的底火殼共同作用,類似燧發槍的燧石,可以將底火火藥「擠」燃。
兩種火臺的使用效果相差不大,亞羅選擇的是博克塞式底火,火臺就是彈殼底座凹槽的中間一處凸起的小圓點,因為這種火臺的底火,制作起來更方便一些。
最后的底火就是一個小紐扣大小的小碗,等放好硝化甘油后,就可以再在上面蓋上一層薄薄的扣蓋。
欲善其事,必利其器。
提前制作好模板工具,制作的子彈大小一致,發射的時候才不會出現問題。
就像火臺要比彈殼下方的凹槽稍大,這樣才能借助金屬本身的韌性將其卡死。
同樣的道理,彈頭也要比槍管粗0203毫米。
如果精度不夠。
彈頭過大,會導致卡殼、炸膛。
彈頭過小,氣密性不夠,高壓氣體從邊緣縫隙中擠出,會導致動能受損,子彈殺傷力降低。
所以,最重要的工具就是手工壓床,不復雜,就是一個借用杠桿原理的大虎鉗,但需要足夠的精準度。
只要將合適長度的銅管加熱放進去,用蠻力強擰大虎鉗,再用熱熔術和模具收口處理,就能成功制作出一個彈殼。
亞羅制作的這些工具,用的都是自己煉制的鋼材,強度不夠,幾次使用后,彈殼的沖壓模具就會發生細微變形,所以需要不斷調整修復。
時間,不知不覺的流逝。
朝陽沖破了厚重的烏云,將溫暖灑向了殘破的大地。
面對著金燦燦的陽光,廢墟中的民眾如夢初醒,迷茫地看向周圍的斷垣殘壁。
「出什么事了」
「哦我的頭好痛」
「我的手我的手怎么沒了」
「昨晚發生了什么怎么那么多人受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