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法鏡的進度有些出乎意料,陳嶼未曾想到這么快便能出結果。
單手抽在空中,劃出一道靈光,青色法力騰轉之際幻化靈文翩飛,徐徐將一枚棱角分明晶石構筑,編織光色網羅成一團朦朧光團。
然,此番在掌中沉浮的光團卻并非核心所在,他注視過去,一面銅鏡悠悠飛起在身前。
光團晃晃悠悠貼合在表面,與之前的直接融合不同,此刻他勾動銅鏡內部靈文與之呼應,一枚枚靈性節點閃爍,兩者的靈性皆由陳嶼灌注,即便萬法鏡自身孕育出了一絲靈光,實際占據主導的依然是他所投注的那部分。
內部,早先埋入的法力開始雀躍,自發地牽引光團與銅鏡融合,卻也不再強行改變結構,而是單獨編織出一套組合,契合在銅鏡中,同原先搭建的靈性節點一齊運轉。
“勉強嫁接上了。”
過程不算太難,主要銅鏡只此一面現存,若一不留神破碎掉可沒法修補,陳嶼不得不小心翼翼,故而花了不少時間去驗證和推導,以洞悉術演算了許久后確認沒有太大問題,這才徹底將兩者相合。
“萬法鏡本身只具備釋放固有術法的效力,依賴事前刻錄的那幾百枚靈性節點以組合靈文序列,從而催動。”
節點構筑法至多令這種催發簡化,不再那么繁瑣,變得更加靈活、省力,卻無法將其真正無視限制。
節點始終便那么多,如何組合也僅能局限于此種桎梏之下。
但融入洞悉光團后又有不同。陳嶼握住鏡子,視線投落,打量著。
若說浮空田是為了能更好遮掩山間靈植,同時給未來培育種植新植株騰地方的話,那么萬法鏡此刻的變化便是為了前者的實現真切可行的依靠。
說是依靠,實則還是在于術法。
在于洞悉術改良后對外界交互的自然反饋,這一點陳嶼尤為看重,他準備將以后的靈文推演和大部分繁瑣重復的演算之事都推給這道術法。
過往找不到辦法將之固化,如今跨過第一關后,下一步的自行運轉相比之下難度小了許多,陳嶼沒有多想便將目標鎖定在了萬法鏡上。
靈石、天石固然富含靈性,可惜這些靈性并非自然生成,而是由外界匯聚在體內沉積而成,所以才會被消耗,從結構來看無法鎖住靈性,抗衡不了天地間大過濾效應,不符合他對洞悉術的考量。
固化后,這門術法必然不同于其余法術,是需要自個兒在一邊運行的,若是還要他去時刻關注填補法力靈性,那就失去了意義。
偶爾一兩次還好,長此以往的話仍舊麻煩瑣碎。
陳嶼想來,鐫刻在萬法鏡中正是契合適當,唯獨銅鏡的相性似乎不怎么好,需要調試一些時候。
于是這一等就等到了今日,才堪堪將之完善下來,幾乎可以說說一門嶄新術法被熔鑄至銅鏡中,同時也令后者有了更多更自然的術法激發之效。
此事尚在其次。
陳嶼拋飛銅鏡,鏡面反射光暈,念頭一動,短短兩三息之間一道流光自鏡身中打出,直直落在兩丈外。
下一刻,光輝猛然激綻,但見天空中的靈光瞬間化作一面籠罩十數丈方圓的繁復結構,赫然只一方遮掩身形氣息的小型陣法。
完整無缺,正緩緩運轉。
他抬眼看去,精神力加持下輕易判斷出這道陣法的水平一般般吧。
不過原本銅鏡做不到這點,縱然法力催發也僅能釋放有限的幾道術法,想要化術為陣,需要拼接排列的節點已經不是機械地循規蹈矩便能弄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