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世,張世正在與于啟猛、尹文念等道人分享自己所創的感悟法訣。
他并非無私獻出,但在散去一些私念后也沒有要求許多。這一舉動讓在座的道人們不由得高看了這位砣方出身的老道一眼。易地而處,他們中的大多數做不到這點,加之尹文念確認,對方的法訣的確有加快感悟天地之氣的用處,眾人也未顯得矯情,紛紛許下諾言,與眼前這位法敬道人承下人情。
堂中,其樂融融,氛圍輕松。
通過眾人交談,張世才曉得半月來山上變化眾多。同時明了為何出關后院子里的旁人都僅僅張望兩眼便收回目光,不甚在意的模樣。
“法敬道友閉關十六日,卻不知淮明子十日前已經放鼎成丹。”
于啟猛如是說,解釋道,“老道不清晰丹鼎法中故事,只聽對方提起那一爐中煉出五枚丹丸,粒粒皆成中品。”
旁側,一位修持丹鼎的道人接過話。
“丹鼎諸法中,有事、始、元、法四種丹丸,其中元丹由尋常草藥煉制,煉法偏于古時,重火候把控。又被喚作散丹。”
見眾人往過來,目中多是好奇,于是那道人也不藏私,再者這些本就是丹鼎法派較為粗淺的內容。只聽他頓了頓后繼續說,“另三種,驅邪避惡、定風化水、祛疾求神這一類喚為事丹,多是前輩道人從山符法中演化而來,甚至在一些道人看來近幾十年興起的所謂符錄,也勉強算是一種事丹。”
短短幾句,道人們了解到丹鼎法中的一些情況,他們多是真武、正元兩地出身的道人,修持凈明與合煞兩法,縱然真武山內同樣少有二十八山的門人會清楚靈丹峰的事,此刻聽來都覺新奇。
于啟猛和尹文念等幾位道學精深的卻是熟知四派與道脈,不過這一刻也沒有阻止,任由對方徐徐道來。
而張世則知道他們之前開爐煉制一爐據說可以短時內令人心思通透、神魂都仿佛清澈的丹丸,屬于法丹一流。
“各種丹丸中,法丹是公認的難煉。”
那道人說到這,連連搖頭,同時對一爐就功成的淮明子十分推崇。
“淮明子道兄的丹道乃貧道所見所識中屈指可數的了,何況丹成中品,品相也是不差,難能可貴。”
但凡鼎爐煉丹皆有品相,或染了雜質昏黑污濁,或是色澤黯淡,亦或者丹氣熏人,令人望而卻步。
這些便是品相不佳,丹藥說到底還是得服食入腹,故而如同做菜一般,色香味須得俱全,才是上上品的好丹。
“正是淮明子的丹藥,讓山上能感悟到天地之氣的人短短幾日便增多了數倍。”
于啟猛感嘆,法敬道人閉關前,山上感悟天地之氣的包括玄誠道人尹文念在內只寥寥兩三人,而截止對方出關前一日時則暴漲至二十余位
可惜,他雖然也感知到了眾人口中的天地之氣,卻沒能引氣入體。
這里面緣由復雜,不過還是自己覺得貪多嚼不爛,之前幾日于啟猛鉆研體內那股游離的力量并非沒有收獲,以之為氣從而駕馭的想法也存在可行性。
老人家精力有限,沒法兼顧兩頭,幸而有尹文念在,兩人時常論證,倒也不會被拋下太遠,一直關注這條修行之路的情況發展。
“二十多人了啊”
難怪,張世長嘆,原道如此,該說自己為何明悟天地之氣卻無多少轟動,大家都在忙自己的事。
這時,于啟猛又說起另一件事,那便是之前存積的靈藥在兩日前全數耗盡。一部分供給眾人研究,一部分則是在默然中枯竭,化作晦暗的干草。
靈藥耗空,他們原本還再愁思該如何繼續深挖其中關鍵,如何繞開靈藥去感悟天地之氣。
現在倒是正好,張世出關,帶來了一份無需靈藥鋪墊、無需感氣之人從旁洞悉輔佐就能感悟天地之氣的法訣。
雖然按照張世所言,這門法訣尚未完全功成,一些地方還存在缺漏,不過開了頭總是好的,大家在山上這幾月也非白白虛度,多少對天地之氣、對靈藥在理論方面有了些發現和收獲。
齊心協力下想來將之補全不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