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木、水二屬,以及其它不同的天地之氣,既有屬相,可否依照五行相生之理調制縱然不可,又能觸發何種變化
天地有氣,人莫有焉有的話又在何處如何發現
一時間,思緒如潮,澎湃不絕。
呼數月來,尹文念第一次感到如此輕松,或許他放下的不止那一份難得的明氣境界,還有過往壓在心頭的困頓。
“前路未明反倒最好籌劃雕琢。”
帶著這樣的想法,老道長出一口氣后步調輕快,迫不及待暢想著外煉天地之氣的種種關竅。
就是轉念回想,又不禁念及遠在幾千里外的于啟猛不知守檀道友如今修行到哪種地步,有無參悟
再目及眼下,生出一絲好奇,也不知等到對方曉得他散功重修的話,會是何種神情
“憑虛御風啊”
過于高遠了。
往日不覺,沉浸書海,此時踏入修途的于啟猛才恍然,要想憑空托舉人體實在不是一件簡單事。
遑論如話本傳說中那樣飛渡天云。
“知曉越多,才越發了解當初的昏聵與無知。”
元陽峰上,于啟猛結束一日晨練,向著兩道僮所在走去,每一步,都將內氣在體內不斷鼓蕩,如同浪濤拍打,洗煉沖刷著每一處內臟經絡。
力度不輕不急,伴隨口鼻吐息,甚至與腳下步伐隱隱契合,這算是幾月里他開發出的一種練法,靈感從一門名叫潮生無量功的武學中得來。
名頭很大,實際上這不過是于啟猛年輕時游歷至東南沿海,從一個當地的小門派中抄錄得來,招式不全,唯一值得看重的只有其上記載的一種契合浪濤般一浪接一浪的呼吸方式。
旁人練得深入、練得久了,反而容易反噬氣血,損傷臟器,不過納天地之氣入內化作內氣的于啟猛卻正好適合。
“養體、定竅滋生內氣。”
內氣乃是他在穴竅間開辟時凝煉而出的力量,不同于尹文念等人直接吞納天地之氣入體,他其實對天地之氣一直抱有一種審慎的態度。故而沒有走這一步。
而是與體內那股原本凝聚穴竅中的氣息交融,這才形成了內氣,事實上從結果來看他并未走錯。
單單駕馭難度,內氣便遠不如天地之氣那樣頑固難馴。
不過當滋生出內氣后,于啟猛本想依照此法不斷壯大,直到滿盈,卻很快發現了局限。
肉身限制。
“穴竅開辟、內氣洗煉,兩者合力下倒是能讓身軀體魄更上一層樓,從而支撐更多的內氣。”
“池子”被拓寬挖深,于啟猛并未發現有何弊端。
唯一需要注意的,大概就是這樣做法下內氣的耗損不小,每日吐納只能勉強填補,甚至隨著腑臟強大,氣血變化,內氣的效用也在漸漸減弱。
這一點于啟猛心中清楚,短時間內卻找不到解決辦法,能想到的無非靈藥等天地之氣充沛富裕的事物,服食靈藥煉化可比從天地自然中一口口吐納來得輕松。
可惜,靈藥不存于世,山上山下都無存留,早幾月里石牙縣一帶常有外地縣府之人游弋,于啟猛知曉這些人的目的,來歷也能猜出一二。
不過現在已經鮮少得見,都撤了。
顯然他們并無所獲,莫說石牙,縱是廣庸周邊山川石澗都被翻找,一株新的靈藥都未聽聞有人尋到。
“假若仙人福地還有存在,要么時運未至,要么在常人難去的隱蔽處。”
于啟猛心念波瀾,數月練功,該傳授的也都傳授,更高的練法對兩道僮的年紀并不適合,他現在靜極思動,想著自己或許應該下山一趟,走走塵世,去看看現在的天下百貌。
“天地有大藥,不知何處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