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晚上,不知道多少人一夜無眠!
第二天秦元清看到訪問團的成員們,很多一個個精神不振,想來昨晚在陌生環境認床睡不好吧。
秦元清暗自想到。
大家吃過早餐之后,就乘坐著大巴出發了,今天他們參觀的是‘太空站’模塊化裝配中心,裝配中心直接為‘雙環太空站’項目服務的,來自各個生產單位的配件最終在這里進行組裝成形,然后直接在這里通過300噸級運輸型空天飛機運輸到太空。
以前,還需要通過大型運輸機運載著前往文昌航天發射中心,甚至還需要在文昌航天發射中心進行最后一道的組裝,而現在都不需要,直接在這里組裝好后,由300噸級運輸型空天飛機運輸著直飛太空,省卻了不知道多少事。
“各位,這里是太空站裝配中心,整個裝配中心占地面積一萬畝,專門進行太空站模塊的裝配,中心采用工程師+機器人形式,工程師數量與機器人數量達到1:1的比例。”秦元清親自擔任了解說員,給大家介紹著。
“我們的‘雙環太空站’,是通過模塊化建設的,一個個模塊運送到太空,最后在外層空間對接組裝!”秦元清也不怕泄密,這種東西你就是看了,你也學不會,或者短時間內你學不會,華夏為了建設‘雙環太空站’,單單研制階段就花費了十年時間,這還是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還有著完善強大的航天工業。
而俄國航天工業,顯然做不到,哪怕俄國航天工業經過升級改造之后,是世界第二大航天工業,甚至連美利堅的航天工業都比不上。但是說實在的,還不夠看,連華夏航天工業的十分之一都不到。。
更何況這里面涉及到諸多技術,不是那么好攻克的。技術這種玩意,你單看著是沒有用的,看著也許覺得簡單,一扎進去的時候就會發現,好似進入泥潭一般,前進一步都會極其的不容易。
俄方專家心頭巨震,不管是模塊化建設還是外層空間對接組裝,都足以讓他們感受到震撼。
航天器對接一直是空間技術中的難點,需要對接的組建越多,整個發射過程的風險便越高,目前國際上比較成熟的對接技術,也只做到了將航天器拆成兩部分,發射到外層空間進行交會對接,對接只需要對接中間可以穿過人的小通道就可以了。
歷代的空間站建設,毫無疑問都是這么做的。
可是‘雙環太空站’顯然不是,而是進行多層多次外層空間對接,這個技術含量簡直是超乎想象。
“貴方的航天技術已經到了這種程度......真是讓人震撼!”望著正在裝配的模塊化,安德烈臉上寫滿了復雜的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