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家只是他的一個身份,他最有分量的身份卻是語言學家,所以正常介紹他,基本上都是稱他為語言學家、教授。而不是數學教授,相比起在數學方面的成就,他在語言學的成就可就大得多。
常主任沒說什么,一把將手中的期刊塞到了他的手上,笑著說:“那這份你拿回去看,從第一頁開始,到十五頁。看完了,你就知道我為什么恭喜你了!”
揣著滿肚子疑問,周海鐘教授拿著期刊回到了辦公室。
將提包順手擱在了辦公桌上,靠在辦公椅上的他,帶著疑問翻開了《數學紀事》。
當翻開第一頁看到論文標題的瞬間他整個人都愣住了。
《關于梅森素數分布規律的討論以及周氏猜測的證明》!
周海鐘仿佛遭了雷擊一般,渾身一顫,自從他提出周氏猜想后,也花費了不少時間去證明,可惜最終以失敗而告終。
他自然也希望,能夠有數學家將此猜想證明,那周氏猜想就不是猜想,而是周氏定理。
周海鐘反應過來后,迅速地開始看起來,邊看邊用筆驗證,周海鐘不得不承認,這一片論文邏輯嚴謹、算式清清楚楚,毫無漏洞,確實是證明了《周氏猜想》!
“我怎么沒有想到,可以從這方面入手!”周海鐘將《數學紀事》放在桌子,不知不覺中,眼淚流了下來,這是欣喜的眼淚。
多少數學家,提出著名的猜想,可是到死的時候也看不到有人證明了猜想。他提出周氏猜想至今十幾年,就有人證明了,他比大部分數學家都要來得幸運。
“秦元清,水木大學大一學生!?”周海鐘翻到第一頁,看到作者的介紹,一陣恍惚“是那位高考滿分狀元么,沒想到他才進入大學才多久,就證明了我的猜想。”
與此同時
水木大學數學系,已經拿到十本《數學紀事》,正在翻看《數學紀事》的數學教授一個個驚呼起來,他們沒有想到《數學紀事》的第一篇論文竟然是關于梅森素數以及對周氏猜測的證明,而且看作者還是他們水木大學的人。
這。。。。。。怎么都沒有聽說有人在研究攻克周氏猜測呢。
秦元清!?
這些教授第一個反應就是不可能,開什么玩笑,研究梅森素數的教授,單單在水木就有十幾個教授,但是沒有人證明。可見這個猜想的難度到底有多么難,怎么可能是一個大一新生證明的呢。
可是再三確認,作者就是秦元清,就是他們學校的學生,包括手機號碼、qq號和郵箱都是一模一樣。
數學系的教授不得不接受這個現實,然后第一反應就是聯系秦元清,由不得他們不驚動,要知道整個水木大學,去年發表的論文不計其數,但是上頂尖期刊的就只有區區五篇。
由此可見,要在頂尖專業期刊發表論文是多么困難。很多教授一輩子都難以發表一篇論文,可是現在一個剛剛開學的大一新生,已經有這么一篇論文在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