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飛機降臨到新京機場,秦元清感受著新京獨特的氣息,這是一座靠一汽而起的城市。
而這也是東北的典型!
東北的城市都是典型的工廠辦社會,一個廠長幾乎等同于一個市長,工廠有多寬城市就有多廣。
一汽是由蘇聯援助,所以整個工廠建筑都是蘇式風格,莊嚴大氣。目光所及之處,秦元清看到了一大片嶄新的現代化廠房在興建,上面還印著醒目的大眾標志,應該就是一汽大眾的合資工廠。
秦元清頗為感慨,不管是一汽還是上汽,自主品牌其實都不怎么賺錢,賺錢的是合資車,可是這樣一來卻是幾乎淪陷于外國品牌的代工廠,只能賺一些辛苦錢,卻是失去了獨立自主發展的地位。
說來也是汽車工業不爭氣,汽車技術遠遠落后于歐美汽車工業,以至于當初為了促進汽車工業發展,引入歐美技術,不得不以市場換技術。可是這么多年來,又有多少人還記得國家犧牲那么大,是要學習到技術,而現在又掌握了多少技術?
一汽的人已經專車來到機場接機,秦元清和幾位專家上了車,透過窗戶看著外面,秦元清心中百感交集。
到了一汽大門廣場,秦元清看到了看著***揮毫寫下的“第一汽車制造廠奠基紀念”幾個鎏金大字,秦元清感到了偉人對華夏汽車行業的期待。
秦元清讓司機停了一下,來到那一尊銅像面前,他來之前查過資料,知道這一尊銅像的主人,就是被譽為華夏汽車之父的饒冰老先生。
當時***去蘇聯訪問,參觀了蘇聯的汽車廠,看看源源不斷的卡車從車間開出來。老人家當即大聲說道:“我們華夏也要有這樣的汽車廠!”
于是,第一汽車制造廠便在中央立項,選址東北新京市由蘇聯援助下興建。當時,第一汽車制造廠的廠長人選,中央選了好幾位,最后由***親自拍板,決定“白面書生市長”饒冰出任一汽廠長。
從零開始,建起了第一汽車制造廠,生產出“解放”、“紅旗”鼎鼎大名的汽車。其中種種艱辛,饒冰作為廠長,立下了汗馬功勞。
此后,國家為備戰進行三線建設,1969年考慮在鄂北省堰十市建立第二汽車制造廠,中央第一個想到的人選依舊是饒冰。于是他頂著當初國內的混亂情況,帶領從五湖四海匯集而來的數萬名工人開始了建設二汽的第二次創業歷程。經過16年的艱苦奮戰,第二汽車制造廠傲然屹立在祖國的中部。二汽人因為不想當老二,畢竟老二永遠比不過老一,所以后來就改名叫東風汽車。
改革開放后,饒冰作為華夏最懂工業的人之一,被任命為機械部副部長。于是在他的設計下,華夏汽車工業開始和外方的合作,利用國際最新的技術把閉關鎖國幾十年落后的差距補回來。上汽大眾的建立,就是他跟德方聯系談判的結果。
80年代中期因年齡問題退居二線,但他依舊奮斗在為華夏汽車業發展的第一線。
1987年7月,74歲的饒冰回到一汽參加解放卡車出車30周年紀念大會,他在會上潸然淚下說了下面一段話:
“我老了,不能和大家一起投身第三次創業。但是,我愿意躺在地上,化作一座橋,讓大家踩著我的身軀走過,齊心協力把轎車造出來,去實現我們華夏幾代汽車人的轎車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