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老天爺是要讓我解決數學難題啊!這是命啊!
天命不可違!
秦元清拿出一張草稿紙,寫下了NP完全問題、霍奇猜想、黎曼猜想、楊·米爾斯理論、納衛爾-斯托可方程、BSD猜想六個猜想名字,至于龐加萊猜想已經被俄國數學家格里戈里·佩雷爾曼給解決了,所以七大難題已經只剩下六個。
思索了一下,秦元清在楊·米爾斯理論上畫了一個圓圈,然后又在旁邊寫下哥德巴赫猜想。
楊·米爾斯理論是1954年由物理學家楊震寧和米爾斯提出來的,通過學者于1960~1970引入的對稱性自發破缺與漸進自由的觀念,發展成今天的標準模型,這一理論中出現的楊·米爾斯方程是一組數學上未曾考慮到的極有意義的非線性偏微分方程。可以說,楊·米爾斯理論是現代規范場理論的基礎,是20世紀下半葉最重要的物理突破之一。
楊·米爾斯方程旨在用非阿貝爾李群描述基本粒子之間的行為。如果能求出該方程的通解,不但意味著我們將有希望從數學理論的角度理解質量間隙,更意味著我們將向著大統一理論前進一大步!
畢竟它起源于對電磁相互作用的分析,利用它所建立的弱相互作用和電磁相互作用的統一理論,一旦完成了他的證明,首先便是兩種力的統一,同時也代表著數學與物理的一個統一步伐。
在實驗室,這個理論得到驗證,但是卻沒能從數學理論上得以證明,形成蓋棺定論的效果。
一旦證明了楊·米爾斯理論,那么就是數學和物理的一大突破,楊震寧將作為提出者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證明者也將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這是毫無疑問的!
畢竟在未證明之前,這些都是設想的一種作用力場,都是假設的,而不是確實如此。
對于物理和數學,只要未真正證明的,那都是需要打一個問號的!
所以說,一旦證明了楊·米爾斯理論,那對于數學史和物理學史而言,都是一次里程碑性質的成果。
甚至很多科學家都認為,如果楊·米爾斯理論的提出和解決都是一個人作出來的,那他的成就和愛因斯坦一樣大了,甚至可以說是超過愛因斯坦。
愛因斯坦被譽為20世紀最偉大的物理學家,就是因為愛因斯坦曾經以一人之力建立了相對論。
而其他的物理理論,如量子力學,特別是后來的量子場論,都是由很多人,有時是經過幾代人很多年的持續努力才建立起來的。
至于另一方面,哥德巴赫猜想雖然沒有進入世界七大數學難題,但是并不代表它難度不夠,它同樣是近代三大數學難題之一,難度位于第二梯次。
即便前人的工作已經將成果推進到了“2”,只差最后一步,這是最后的臨門一腳,但想要為這棟大廈蓋上最后一片封頂的磚瓦,也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做到的。從1966年陳景閏證明了“1+2”,至今已經快50年了,卻依舊每人能夠踏出這一步,徹底建成這一棟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