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一章航電系統
那一代人,有著極強的使命感,這種使命感讓他們將自己個人的命運與國家命運結合在一起,為了國家發展他們可以犧牲自我,至于個人興趣愛好,都得為祖國需要讓步。
有明明是文學愛好者,理科一竅不通,面對國破山河在,毅然放棄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讀理工科,只為了能夠給華夏造飛機殺敵,結果憑借著強大的毅力和刻苦硬生生成為理工科天才,成為了力學之父。有明明在海外有著巨大聲譽,連美利堅自己都說價值三個師,卻毅然通過層層阻力選擇回國。。。。。
這樣的例子太多太多了,多到數都數不完。
他們無疑是偉大的,那種偉大精神足以震撼世人,也正是這種偉大建造了新華夏。
楊老忽然說道:“我最后悔的就是1964年放棄了華夏籍,加入美利堅國籍,我父親到死都沒有原諒我!1971年我回國訪問,看到共和國的成就,我非常的高興和欣慰,也非常的震撼。僅僅20年,就將一個經歷百年戰火、民不聊生的華夏,給恢復了元氣!”
“當時在海外,我聽說寒春參與核武器研發,所以回國訪問我見到稼先,稼先跟組織確認后給我回信,說華夏核武器研發制造除了一開始有蘇聯人幫助一些外,其他都是我們華夏人自己搞出來,這事給我震撼很大,我由衷地佩服你、稼先、三強他們,在那么有限的條件下,硬是搞出了原子彈,搞出了氫彈,這一點給我震撼是很大的。”楊老回憶當初回國的所見所聞:“可惜稼先看不到如今華夏的盛世不然一定會很開心的。”
楊老與鄧老是世交,也是好朋友,好兄弟,他們在初中的時候就建立起非常好的友誼,然后一路上為了探索救國圖存的事業,結果在50年代迎來一個轉折點,鄧老回國參與共和國建設,而楊老因為知名度難以回來,從此產生了宛如兩根平行線的人生。
“說起來老楊,我還得感謝你,要不是你,我也許挺不過來!那個歲月里,太瘋狂了,很多同志倒下了。”于老感慨地說道。
當初楊老冒著巨大風險回國訪問,列出的一批回見的學者,這批學者可不僅僅鄧老,還包括于老等人。
“我們比很多老朋友們都幸運得多了,我九十三歲了,你也快九十歲了!我們見證了華夏復興,這是我們當初讀書時候所不敢想象的。”楊老說道。
“二位都是華夏的國寶,是華夏的定海神針!我們華夏啊,一代比一代強,偉大的事業也一定會實現的。”領導笑著說道。
于老和楊老都笑了起來,眼中都充滿著欣慰,他們老了,他們最高興看到的就是后輩一代比一代強,這樣他們就算死了,到了地下看到老朋友,也可以跟老朋友們說華夏盛世已來,他們的努力是值得的。
結束了這次科技大會,秦元清也送著父母和堂妹去機場,揮手告別。
少了兩個人,家里一下子冷清許多,小姐姐從斯德哥爾摩回來后休息了一天,就去參加尋龍訣拍攝,差不多要到春節左右才能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