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振華一震,然后露出狂喜之色。
諾貝爾獎啊,對于學者而言簡直就是至高獎項,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諾貝爾獎的含金量簡直就是比院士還高。
就在這時候,郭振華也接到了來自瑞典的電話,當確認之后,郭振華恨不得興奮地跳起來,好好慶祝。
此時此刻,郭振華已經不再緊張了,獲得了諾貝爾獎,那么這一次院士沒有當選,下一次必然沒有落選的道理。
同樣的道理,顏擰也想明白了,在收斂情緒之后,顏擰也不再為院士能不能當選而緊張了。
此時此刻,會場之內,正在進行著激烈的爭吵,每一個名額都交鋒非常激烈,畢竟能夠進入第二輪評選,說明本身的能力是沒有問題的,也是有成果的,沒有足夠有說服力成果的,第一輪評審的時候就會被刷下來。
從2015年開始,兩年一度的兩院院士增選工作啟動,年輕化、取消部門遴選、處級以上干部不得成為候選人,非一線科研人員不得成為候選人,就代表著華夏兩院院士的增選摒棄大部分潛規則了,想要再有所操作就難了。
特別是秦元清利用自己影響力,不斷沖破曾經的銅墻鐵壁,使得曾經的銅墻鐵壁潛藏百孔,很難再真正起作用了。
比如一些老科學家,一輩子將自己奉獻給國家,也確實做出了成果,只是現在年紀已經超過了65歲,自然而然就在第一輪評選被刷下來,哪怕是獲得國際榮譽的也不例外。
而一些什么玄學之類的,也會被刷下來。
可是哪怕秦元清影響力大,但是不賣秦元清面子的院士依舊比比皆是,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了江湖就有了爭斗,在華科院也不例外,華科院里面也存在著各種山頭。
水木,其實也是其中一個山頭,而且還是比較大的山頭那種。
秦元清,也被看成現在水木這個山頭的扛把子,一些對水木有意見的院士,自然不怕與秦元清作對。
這使得這一次的第二輪評選,顯得空前的激烈。
當輪到顏擰、郭振華的時候,更是顯得格外的激烈。顏擰,不到四十歲,在很多院士眼中實在是太年輕了,而且沒有單獨主持一個大型科研項目。按照某些院士的說法,年輕人應該好好磨練,再過幾年也不遲。
至于郭振華,那就更明顯了,之前一直在美利堅工作,雖然是屬于頂尖教授,但是這才回華夏二年,怎么能直接評為院士呢,施易公當初還等了8年時間。
秦元清的馬仔就立馬出來了,首先院士評選規則就沒有一條說年輕人就應該晚幾年當選,年輕人做出大成果不就代表著有能力、有沖勁么,難道等到白發蒼蒼再當選,那院士到底是什么?是養老院么!?能者就應該上,年齡并非是度量衡。也符合現在年輕化的要求與精神。
其次,顏擰目前擔任秦元清生命實驗室副主任,負責實驗室工作,如果這不叫獨擋一面,什么叫獨當一面。
再者,放棄美利堅綠卡,放棄美利堅優渥生活,回到祖國、報效祖國,難道不是現在國家鼓勵的嗎,莫非一邊喊著出國的人才應該回國建設祖國,一邊卻又打壓他們?這不是把人才趕出去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