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發展,最受地形和環境所影響。
“一些機械制造業和低端制造業,不適合京城,能及早轉移就及早轉移出去,如今人工智能、量子計算機都取得突破,未來幾年都會逐步普及開來,不僅僅如此,生命科技、5G、可控核聚變等都會應運而生,京城可以加大外圍的生態建設,工業則以互聯網科技、生命科技、高端制造業為主,甚至連高端制造業都沒什么需要保留,而是以科研為主!”秦元清說道。
“高素質人才,才是屬于京城的未來!”秦元清說道。
在秦元清看來,產業轉移是歷史大勢,一線城市、東部沿海地區的低端產業都會往中西部轉移或者往東南亞轉移,因為這一類的工業附加值太低了,對于人工成本很依賴。
當然也不可能全部轉移到東南亞,因為低端制造業有一個優勢,那就是可以提供大量的就業崗位,要是沒有這些低端制造業,華夏龐大的底層人民將會有大量人失業。
而目前來說,中高端制造業分布在東北三省、皖省等地方,東部沿海地區也在進行著產業轉移,升級工業。
目前華夏正處于產業結構升級的陣痛中,一部分企業主適應不了時代開始破產關閉,一些人則是回鄉反流。
而西安、成都等地依靠著航空制造業,發展非常迅猛,形成了區域中心,成為中西部大開發的發展引擎。東北三省,則是依托于航空制造業、機械制造業、汽車產業及農業,成為如今華夏經濟最活躍的地方。
魔都依舊耀眼,在成為華夏金融中心后,開始爭奪亞洲金融中心的位置,在與鵬城的競爭中已經取得先機了。羊城、鵬城則是民營企業的大本營,靠著前期的優勢與積累,進行著工業升級,科技、中高端制造業、服務業為主,輻射整個東南亞,甚至那里的超算中心,也是為東南亞和南亞提供大數據服務。
秦元清其實認為,京城是適合發展旅游、文化、政治、科技、教育以及研發中心,制造業并不適合京城。
陳校長露出若有所思之色,作為即將赴任,這段時間陳校長實際上也是對于京城發展有所思考。
京城的地位,實際上是有些尷尬的,京津唐中心雖然得利于中高端制造業的突破,發展一擺頹勢,絲毫不下于長三角和珠三角,但是京津唐也有一個弱勢,那就是氣候,降雨量并不高,使得水資源不足以支撐太多的人口。
而且中原省、冀省等地方以前窮得跟鬼似的,人口又多,現在開始發揮著人工成本的優勢,使得不少產業在這種情況下不斷出現自發的轉移。
“秦院士,你剛才所說的可控核聚變,大概什么時候能實現?”陳校長問道。
“約莫十年左右時間,目前處于可控核聚變誕生的前夕。”秦元清淡笑說道:“以前我曾經說過,可控核聚變從理論上已經沒有問題了,現在就是積累問題,相關材料、技術人類還有待積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