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你都說了,暗物質無法直接觀測到,你也說了是膨脹宇宙論,也就是暗物質、暗能量都是基于一種假設,如同數學猜想一般,因此它并非被證實的。”秦元清對于東瀛人動不動就鞠躬,心中也是無語,自己又還沒死,這一三鞠躬,又三鞠躬的,是不是心中在咒自己死。
實際上,暗物質、暗能量,說到底就是跟數學猜想一樣,都是未曾得到證實的,而是提出一種假設來,去解釋宇宙觀測到的一些現象。
包括膨脹宇宙論,也是如此,對于宇宙的一些現象,有宇宙學者提出一種假設,宇宙就像人一樣,有出生,有成長,有成熟,再到衰老。大到整個宇宙,小到星系、行星,甚至是個體生命,都是如此!
可是要知道,這都是一些假設,是一些理論,并非嚴謹的,它只是一種用來解釋宇宙觀察的現象罷了。
而地球在整個宇宙,連滄海一粟都談不上,地球人類就更加渺小了,以如此渺小去看如此浩瀚宇宙,說得那么確切,未免太過自大了!
就連到了現在,人類也只確認四種基本力,是不是有其他的基本力,都不敢萬分確定,這幫暗物質研究學者,就敢拍著胸膛自信十足地說暗物質存在,而且占比多大,多么重要?
“秦教授,2013年的時候,我們團隊借助阿爾法磁譜儀已發現40萬個正電子,這些證電子可能就是我們一直尋找的暗物質。阿爾法磁譜儀項目重大成果,該成果有可能證明暗物質確實存在。”一個聲音響起。
秦元清看過去,正是諾貝爾獎獲得者、華裔物理學家丁肇中。
丁肇中出生于1936年,1959年獲美利堅密歇根大學物理學學士和數學學士學位,1962年獲得密歇根大學博士學位,1965年發現反氘核,1967年測量電子半徑發現電子是沒有體積的,半徑小于10E-14厘米。1969年測量普通光和有質量的光之間的轉變,證明高能量普通光可以變成矢量介子,他并在這一年成為美利堅麻省理工學院物理系教授,1975年當選美利堅藝術和科學院院士。1974年發現第4種夸克的束縛態-J粒子,因此貢獻,他獲得了洛侖茲獎,以及諾貝爾物理獎。
與此同時,從1994年他就領導AMS實驗在空間尋找反物質和暗物質,并在2015年首次發現在太空中有大量高能正電子,這些正電子的來源可能是暗物質碰撞所產生的。
對于這位已經82歲高齡、卻始終堅持在物理研究一線的物理學家,秦元清還是很佩服的。
不過學術就是學術,他不會因為佩服丁肇中,而作出妥協,秦元清淡笑道:“丁教授,我想你應該也清楚,這是可能,而不是一定,大家對于宇宙未知的東西,總是希望往暗物質、反物質上面靠攏,而事實上這么多年了,一直沒辦法真正地去證實它的存在。”
“人類觀測宇宙這么多年,但是對宇宙的認知,依舊非常的渺小,我構建海螺物理模型,是嚴謹的,不可能將未知的、不確定的給添加上去,這是不負責任的!”秦元清眉頭都不皺。
如果是其他人,面對這么多暗物質領域的學者,會心虛,但是秦元清可不會,學術就應該是真理越辯越明,不應該摻雜太多的東西。
而且以他在物理學的地位,根本無需給任何人面子,無需進行任何妥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