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天,秦元清發現了一種微生物,這種微生物非常神奇,與正常的細胞不一樣,沒有細胞壁,只有充滿褶皺高強度的細胞壁,細胞膜的組成是高分子聚合物。
“真是不可思議,這種微生物具有很強的吞噬凈化能力,簡直就是垃圾處理和污水處理的天生大殺器!”秦元清沒有想到,自己不經意的舉動,發現了這種微生物。
人類研究的細菌,大部分細胞膜都是由磷脂構成,而這種微生物的細菌則不是,這就是為什么這些微生物具備著耐高度酸、堿的原因。
只是這種微生物具備著非常結實的細胞膜,這么結實的細胞膜又是怎么對外交換物質的呢?
秦元清直接宣布閉關,將水木的一大攤子事交給徐嘉憶去主持,他將所有的時間和精力都放在了研究這種微生物上。
隨著秦元清將這種變異的微生物進行培養皿培養出二十組,不斷深入研究,秦元清就明白了,在這種細菌需要對外交換物質時,高度褶皺細胞膜會舒展開來再在中間進行封閉,讓細菌結構變成類似于‘8’字,上下分隔。
當然實際結構會更為復雜,‘8’字的上下兩端會呈現微弱的電極,電極會吸引附近的物質聚集過來。
“8”上面的“0”擁有飽含酶系統的細胞質,下面的“0”擁有遺傳物質dna,dna集中在低電子密度區。
“果然,微生物領域,充滿著機遇性,要是我稍微遲疑一秒,也許就與這個變異的微生物擦肩而過了!”秦元清隨著研究,也愈加了解這種被它命名為‘凈化1號菌’的細菌。
‘凈化1號菌’在結構變型完成后,就會開始‘進食’,其細胞質內的酶系統分泌出特殊的酶,酶會溶解細胞膜,讓上面的“0”打開一個口子,這樣外面的物質,也就是細菌的“食物”會在從口子進入細胞內部,物質進入內部后打開的細胞膜會立刻封閉。
物質進入后(以芳香烴化合物為例),酶系統會分泌芳香烴化合物的分解酶,將芳香烴類化合物開環后分解為甲烷、鹵族鹽等,某些厭氧的中間產物在和氧氣接觸后還會分解為鹽類物質以及二氧化碳和水。代謝完成后,細菌會由“8”變成“0”。
在代謝工程中一些物質和能量會被細菌本身在代謝過程中利用。
當然復雜的代謝降解過程不是一種細菌就能完成,一種細菌代謝的最終產物是下一種細菌的代謝起點。
“有‘凈化1號細菌’,污水治理就不是難事了!”秦元清心中已經明白,自己這一次發現這種微生物,打開了人類解決污水的鑰匙了。
不過想要將‘凈化1號菌’用于污水治理,卻是還需要進一步研究,畢竟污水是包含著各種污染物,如何用微生物凈化其中各種污染物,這就必須進一步研究解決,才能有效的治理污水。
也只有解決了這個問題,才能探索利用‘凈化1號細菌’治理污水的步驟。
索性,秦元清并非只有一個人,他擁有著調動龐大人力、物力、人力的能力,單單實驗室就有一大批生物學家!
秦元清抽調了一百多人的科研人員,分組研究‘凈化1號’細菌的接下來的研究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