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竟這樣的一個大工程,已經遠超三峽工程、環渤海隧道工程之類的舉國之力的大工程,而且不是超出一倍、二倍的事情,而是超過十倍的事情!
這種決策,就是一個人都無法直接進行決策,哪怕拍板后,也會再三論證,甚至征求社會的意見,經過充分討論后,才會真正決定上不上!
“項目建議書么,這個倒是沒有問題!”秦元清沉吟了一下,還是答應下來了。
這么大的事,其他人或者部門,根本是無法去推動,得他來才具備說服力和重視度。
至于CNSA,如果提交的是建設一個像國際空間站的這樣規模的空間站,那么不會有太多的雜音和反對聲音。
可是如果是CNSA提出,建立‘雙環太空站’,那么毫不客氣地說,CNSA會被噴死,其他部門會批評CNSA為了多爭取經費連臉都不要了,民間也會批評CNSA好高騖遠,是瘋了!
而獨獨秦元清,如果是他編寫‘雙環太空站’項目建議書,那就不一樣了,首先是CNSA部門內部不會有什么意見,其次是其他同級部門也不會噴CNSA,畢竟這不是CNSA編寫的,是秦元清編寫的,CNSA只是作為行業主管部門,提交給上級而已。再者以秦元清在華夏民間的影響力,大家也不會從技術、理論方面去批評,畢竟秦元清可是公認的科學巨匠,華夏第一人!
相關的阻力,都會大大減小。
秦元清其實心中很清楚,‘雙環太空站’的建設難度是很大的,哪怕他解決了可控核聚變技術、反重力技術、量子計算機小型化三大黑科技技術,‘雙環太空站’依舊是要面臨著非常多的困難,甚至很多技術問題都會給現在的科學家們傷透腦筋。
可是人類的發展,不就是面臨問題、解決問題么!
人類的進步,就是在一系列困難中去一一克服、解決,從而在這個過程提高了自身。
當初人類未進入太空之前,同樣也是面臨著一系列困難,不知道傷透了多少人的腦袋,死了多少腦細胞,可是最后成果解決一系列困難,發射了第一顆人造衛星,才開啟了人類進入太空的新篇章,使得人類可以離開地球,位于太空去看地球、去觀測宇宙。
同樣的道理,‘雙環太空站’也是如此,反正‘雙環太空站’也不是現在就立馬建設,而是十年后,有這十年去探索、解決一系列困難,以此來突破一系列的技術瓶頸。
不說十年之后開建‘雙環太空站’能夠一下子建成,至少在這十年的研究過程中,會誕生無數的新技術,這會給華夏帶來無盡的好處,可謂是百利而無一害。
秦元清接下編寫下一代空間站的項目建議書這個活,心想著‘雙環太空站’還涉及到可控核聚變技術、反重力技術以及量子計算機小型化、量子通訊技術等,量子計算機小型化有專門的團隊在進行著,不需要他過多操心,想來有著傳統計算機的發展經驗,十年之后量子計算機小型化會有顯著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