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人心中都暗暗心驚,在被CNSA抽調而來之前,他們都不知道,華夏將再次進行載人登月,在他們的認知中,哪怕要再舉行載人登月,那也是2030年以后的事情,畢竟這種事大家都知道,很費錢,又充滿著風險,實在沒什么必要太頻繁。
畢竟現在距離上次載人登月,還不到3年時間。
“與上次略有不同的是,等到返回地球之時,服務艙、指揮艙、登月艙將一起返回。”秦元清繼續介紹道。
‘嫦娥2號’飛船與‘嫦娥號’飛船從外表看起來,實際上是一模一樣的,對于普通人而言,兩者沒有任何區別,一樣的大小尺寸,一樣的顏色,發射的運載火箭也是一樣的。
可是只有深入了解,才能知道其中技術的提升,上百項技術革新,都是在上次‘嫦娥號’飛船的成功載人登月取得的突破。
中午時候,大家直接在CNSA的食堂簡單地解決了午飯,各專業的圖紙則是交由各專業的專家,畢竟38名專家,并非每一個都是像秦元清一樣全能,相反每個人基本上是只精通一個領域,比如通信系統,比如航電系統,比如結構,比如材料......其他專業的圖紙給他們,他們也看不懂。
而秦元清,則是根據數據在重新計算著,推算著整個過程,為此他用另一種方法進行全過程模擬,一個個計算數據被秦元清輸入.......
就是秦元清自己,也不敢確保,第二次載人登月工程能夠百分百成功,他只能確保盡自己努力去提升成功的可能性。
因為載人登月,一開始發射階段,有天氣影響,有操作人員的影響,有系統方面的影響,任何一個出現問題,就極有可能讓火箭出現爆炸,化作火團。
而火箭發射成功后,能夠按照預定的程序,脫離一二級、三級火箭,才算是成功。至于接下來,很大程度實際上是要靠航天員的經驗與智慧,比如及時與地面指揮中心聯系,發現問題能否及時解決。
畢竟在太空之中,很多航天災難,往往是從小問題積累成大問題,然后爆發了,一發不可收拾。
像當初的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實際上很早的時候就發現問題了,可因為沒有及時解決,最終釀成空中解體的慘劇。
秦元清很快就用基本的數據,模擬的一遍,和他之前所計算的一模一樣,包括落月點也都差不分毫。
此次載人登月,會與第一次載人登月有一個很大的不同,那就是此次載人登月會前后五次登月,時間也會在月球表面延遲一個月時間,除了建造第二座科考站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任務,就是將第一座科考站提煉的氦3帶回地球。
可以說,一個月時間,將比第一次載人登月創造更多的記錄,也進行更多的科研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