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杰在司農部一呆就是六年。這六年里,他不停的利用后世自己知道的如何增產糧食的知識,引導著整個團隊有目的的研究,這樣比一般人無頭蒼蠅似得研究,要更快出成果。
這不,六年的時間,李俊杰試驗田里的稻谷畝產量穩定在了八百到九百斤左右,比這個時代的大米畝產量翻了三倍左右。之所以達不到后世的上千斤的產量,應該是和后世合成的化肥有很大關系。李俊杰不知道后世化肥的成分,也無從下手研究,只能用常規的育肥法。
大米畝產量大幅增加的同時,一年兩季的水稻種植法也得到了證實完全可行。其他地區氣候如何,李俊杰無法確定,但至少應天府以及自己熟悉的浙江范圍內的州縣氣候跟京城是差不多的,這就肯定了至少這兩個地區完全可以一年兩季的水稻種植。
如此,那每年這兩個地區的大米產量就會是之前的6倍之多。可以想象,整個大明會應為這兩個全國最富裕且地域最廣的地區而得到多少主食大米。
李俊杰根據后世經驗造出來的輕便的單人都可以操作的鐵犁,打稻谷的半自動脫粒機等也都有所進展,大大提高人們種地的效率。
六年這些成就,李俊杰對自己還是很滿意的。
元成八年的九月底,試驗田里近百畝的今年的第二季水稻,在眾大臣的參與見證下豐收了。平均畝產量達到了九百斤以上。
數據一出來,眾朝臣們跪地向元成帝道喜。
這樣的產量,用不了多久,大明的糧食充沛,百姓吃的飽,能吃飽,自然會帶來更多人口,人口增加了,大明的發展指日可待。
收完這季水稻,棉花很快也要收了。李俊杰的給棉花打頂方法以及兔子便便兌水治棉花蟲的方法,經過幾年的試驗已經成熟。棉花的產量從原來的畝產量七八十斤,到現在的三四百斤,這樣質的改變,普通老百姓都能買的起棉花的愿望應該很快會實現。
除了水稻棉花這些,李俊杰比較看好的玉米產量也是三四倍的產量增長。
一開始皇帝命李俊杰負責種田提高糧食產量時,朝臣們沒有持反對意見。他們本是想著就算李發現了土豆這種高產作物,運氣占了很大成分。而糧食從古自今,這么多年也沒見有人能提高多大的產量,他們并不相信一個書生能有多大作為。
因此,當初皇帝因為土豆提了李俊杰兩個官級后讓他去種田,他們就沒再計較李俊杰連升兩級,反正又沒在自己部門擋自己的路,皇帝要怎么著都無所謂。
可現在他們看李俊杰的眼神復雜了,有欣喜佩服的,有羨慕嫉妒的,有后悔懊惱當初沒參與進來撿功勞的等等。
他們是真沒想到這個書生居然有這樣大的能力,也耐得住農活的枯燥,這些年他真就一直守在地里,甚至為了得到更厲害的種子,親自去全國各地收集種子。這些作物產量平的大幅提升,對社稷對百姓,不亞于開疆辟土的功勞,他們就是再沒良心,也沒法否定這功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