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很瘦下,和我差不多的身高,瘦弱的只有我我體型的一半。
眼角滿是歲月的痕跡,我的媽媽才三十八歲,生活的重擔已經讓那一頭長發,摻雜著白色。
“上學辛苦了吧。快坐下,飯馬上好了,準備吃飯。”媽媽的話中充滿著對我的愛憐。
媽媽總因為住著這樣的房子,沒錢的生活,對我滿懷愧疚。
雖然我從來沒有說過,其實真的不會,住在這樣的房子里,有個這樣的母親是我今生最大的幸運。
媽媽瘦弱的身體是我身前最偉岸的身軀,保護著我,包容著我,盡自己最大的可能給我最好的一切。
人生有幸,有這樣一位母親,是我再墮落也不會走向歧途的基礎。
值得慶幸的是媽媽并不知道我在學校的所作所為,我的成績優秀,所以她覺得我在學校肯定是認真努力的。
可她兒子我和她所想的樣子天差地別,這也是我心里過不去的坎,是我不敢說出口的秘密。
媽媽做好了飯,我趕緊過去幫媽媽端到了桌子上,一間陋室兩個凡人,一菜一飯兩雙筷子,這就是我最想擁有的生活。
吃過了午飯,媽媽就去干活了,這種生活是很多人不曾了解過的,為了這簡簡單單的一日兩餐,媽媽付出的辛苦太多了。
媽媽走后,我拿了一本書就去外面水渠邊坐著看書,這是附近人用來灌溉莊稼的水渠。
水渠里的水是引自黃河母親的支流,書上關于黃河母親的描述數不勝數。
透過文字可以依稀看到那份震撼人心的壯觀。
我想,以后,黃河是我一定要去看的,這是獨屬于少年的執著。
我低下頭開始看書,我手里拿的是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塞尼的小說《追風箏的人》。
我已經不是第一次看這本書了,每一次都有不同的觸動。
哈桑的故事讓你感觸頗深,看這本小說容易讓人深陷,總覺得書中寫的那個人是自己。
為你,千千萬萬遍。這句話是一直忘不掉的回憶。
我也想有一天可以放飛屬于自己的風箏,不用管風箏將飛到哪去,不是用來救贖自己,而是放飛自己的夢想。
我不用看到風箏飄向何方,不用去追逐它,但它前行的腳步,可以為我指明方向。
這兩樣就是我在十三歲的年紀最想做的事。
可是我不知道怎么去看一眼黃河,更看不到風箏,風箏的樣子都是我從書上看到的插圖,更別提是我想放飛的是夢想的風箏。
就這樣,聽著流水聲,在思緒紛飛的同時看著引人入勝的故事,就這樣靜靜坐著。
就這樣度過一下午的時光,安靜平和。
我的生活一直是這樣,在他們都做著這個年齡段應該做的事,在球場上運動,在床上睡個懶覺,或者是叫上三五好友嬉戲打鬧。
這些都是我沒有過的,我的世界只有書。我喜歡看書,書中的故事總能引起我的共鳴,這有可能是我多愁善感的原因導致的。
晚上的時候,我給我和媽媽做了晚飯,我不會做飯,只能蒸了一點米飯,炒了一碟子土豆絲。
我想幫媽媽做一些事,不是我有多懂事,只是彌補一下我不好好學習的愧疚。
每天不學習,我對父母有很大的愧疚感,可是還是不好好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