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什么舉措讓這些待考書生有別的出路。”李世民放棄思考了,干脆利落踢皮球。
“你另外設立一個考試,要求別那么高,只要考生有基本的管理才能就行,這次通過的考生,設為村紳,相當于一個村官,然后你按第十品管制給他們發放薪資,還有后期根據村里的經濟狀況,發放提成。”
這個設置跟現代的大學生村官差不多。
這樣一來,既解決了這部分落榜群體的就業問題,又能將才學落到實處,不枉寒窗苦讀十余載。
“然后,安排他們到各鄉鎮,負責宣傳大唐中央政治思想,特別是,社會改革的文化思想。”李昊緩緩道。
這又跟知青下鄉一個道理,雖然當年知青下鄉有歷史原因,但好處是將知識和思想帶到社會農村偏遠地區,帶動了文化傳播,李昊借鑒了一下,一舉兩得。
有知識才有智慧,要想
(本章未完,請翻頁)
改革,憑一己之力那是不可能的,總需要很多幫手。
對改革者而言,最主要的難題不是想出改革的方案,而是統籌一切人員,推行他的方案,再到重之之重是方案能夠落實。
他李昊,不想做第二個王安石,也不想當第二個范仲淹,所以,能想到阻力,他都要一一俱到去解決。
如果有這群村紳群體的加入,那么,宣講大唐日報,改革思想的載體簡直是冪函數增長。
李世民同意了他的設想。
也不能不同意啊,條條都沒有理由讓他拒絕,這位明君甚至感覺前所未有的壓力和威脅。
不是源自改革得怎么樣。
而是眼前這個人,李昊,他覺得自己不能拿捏,以前李世民覺得自己聰明絕頂,全天下都在他的掌握之中,他根本不會錯過任何新穎的治國方略。
李昊的政治才能和政治格局,視野,是超世的,他根本不能參透,只能盡力去理解。
這兩人彼此利用有彼此忌諱,當然,李昊不在意李世明怎么擔心,反正他現在安全得很,這大唐經濟要想改革,沒他李昊不行,李世民再忌諱他也要供著他。
當然李昊這么賣命,不是為了給李世民打工的,現在借助李世民一統天下的號召力發展大唐經濟,后期,科學治國,他不信他不行。
得到李世民的首肯,李昊轉提前告訴霍祈放手大膽干,有什么問題他都這額。,霍祈的文化宣傳工作更上一層樓了。
首先拼命壯大他帶領的編稿隊伍,有寫手才有內容。
李昊成立了一個大唐日報編輯小組,霍祈是主編,李世民的心腹言官莫儀也當了名義上的主編,接下來幾個翰林的學士成了催稿編輯。
報社的寫手不再由固定的幾個文官擔任而是面向全社會征稿,有了李世民專門撥款,李昊不用擔心錢,放開手腳發放獎勵,每一篇的稿費都十分豐厚,對書生和文官來說,都是動力和誘惑。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