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熵的每一個落點吃雪深度都很淺,輕飄飄的幾乎沒有太大痕跡,但是每一個彎道處吃雪都比自己深1指頭有余。
這很不符合邏輯,從唐槐手里的資料看,高熵身高185厘米,體重84千克;李長逸身高182厘米,目前體重72千克,兩人差了近20斤。
按照常識,誰體重大,誰落地砸得坑深呀!
為什么李長逸的落地坑反而更明顯呢?
還有彎道吃雪的深度,拐彎過程中,滑雪板插得越深,穩定性就越好,但是相應的摩擦力增大,速度就有損失,為什么高熵反而可以在彎
(本章未完,請翻頁)
道進一步拉大差距呢?
“難不成他的滑雪板比我的好?”
李長逸看著自己手里的這塊碳纖維滑雪板陷入了沉思,不是說師父送的這塊不好,而是可能還有更高級的板子。
他越想越覺得有道理,馬上就跑去找唐槐請教。
此時的唐槐還在蒙頭酣睡,根本不應門,李長逸就坐在門口等,等到天快黑的時候才再次拍門。
唐槐很不爽,睡眼惺忪地開門:“搞什么啊?”
“教練,你注意到高熵那塊滑雪板了嗎?能不能查一查是什么牌子的?”
“你懷疑他的板子有問題?”
“也不是有問題,就是感覺可能會有很高的科技含量吧。”
唐槐摸著下巴上的胡茬:“唔,這倒是有可能。”
高水平運動員之間的角逐,早已不僅僅是身體和技術的競爭,也包含著高科技裝備。
像田徑運動員拼了命在跑鞋上動腦筋,游泳運動員搞過鯊魚皮的泳衣,籃球運動員的鞋墊子都是機密數據等。
單板滑雪的裝備很多,有些運動員在滑雪板上動手腳也不是不可能。說起來,李長逸的這個碳纖維板,也應該是屬于科技加持范疇。
唐槐找出比賽時錄制的視頻,通過截圖來放大細節,希望調查高熵滑雪板的型號,他認不出來就把圖片發到有許多滑雪愛好者的微信群里,請專業人士幫忙辨認。
唐槐的國家隊主教練身份在圈里名氣不小,他一求助,很快就引發了廣泛討論。
大概半小時之后,有人去國外的廠商官網上找到了相似的滑雪板,除了圖案不一樣外,造型尺寸和各種細節幾乎一致,是一塊售價4000美金的頂級板。
李長逸恍然大悟:“怪不得啊,貴果然有貴的道理,我是輸在滑雪板上了……”
然而唐槐卻莫名嚴厲地批評他:“放屁!你這是給自己找借口,裝備對比賽有著絕對的影響,卻不是比賽的決定性因素,你還是得從自身素質條件和技術上找差距!”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