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堆技術官就釘在那個彎道處,舉著手機、高速攝像機記錄每個運動員在跳臺的起跳速度、騰空高度、滑行姿態、落點距離、落地線路、立刃角度等所有細節。
如果有人成功了,會立刻做出數據分析,最后清晰準確地告訴自家運動員該怎么做。
一直到比賽的前一天,34的意大利老將維辛廷率先成功了,經驗老道的他落地平穩,入彎速度70公里/小時,出彎速度64公里/小時,遠超其他運動員。
有那么半個小時,賽道居然空了,因為所有預約選手都在忙著看錄像,分析維辛廷成功的原因。
然后,接下來的幾個小時里,莫伊奧利、黑默林等人相繼出現在賽道上,拿到了比維辛廷還要優秀的過彎成績。
大家在終點處相互擊掌祝賀,完全沒有隔閡和芥蒂,就像是同盟軍一起攻
(本章未完,請翻頁)
克了敵人的堡壘。
李長逸這邊沒有那些專業的錄像和技術分析設備,只憑借唐槐手機錄像一幀一幀地分析,時間上慢了很多,不過李長逸的模仿能力發揮了作用,他站在場邊記住了維辛廷、黑默林等人的全部動作細節,上賽道之后模仿他們的動作,比如如何騰空,如何揮動手臂,如何壓板落地……
在接連失敗了兩次之后,他也成功地突破了這個技術難題。
一直測試到當天下午雪場關門,大家總結經驗發現,畢竟是兵行險著,雖然大家都找到了竅門,但并不是每一次都能成功,強如黑默林和維辛廷,也會在這里翻車。
到了比賽時還會有人干擾,就看誰的狀態好,能發揮出全部實力了。
西班牙團隊應該是挺失望的,自己千辛萬苦設置的有利條件,怎么就這么輕易被破解了呢,他們的運動員提前訓練獲得的優勢就這么蕩然無存。
滑雪場當天晚上加班了三個小時,一直到夜里9點多才熄燈。
他們居然啟動了B計劃,宣稱賽道需要維護、參賽人員眾多、報名系統崩潰等各種因素疊加,將預賽(計時賽)延遲一天,與決賽階段同一天進行。
消息一出,所有運動員一片嘩然,比賽指定酒店的走廊里炸了窩,到處都是運動員抗議的聲音。
但是雪場賽道封閉無法比賽,誰也沒辦法,鬧了半宿最后也只能睡覺等消息。
兩天的比賽壓縮成一天,這個影響有多大呢?
預賽要滑兩次計算最好成績做排名,決賽階段要經歷1/8、1/4、半決賽、小/大決賽。
像李長逸、黑默林這些有望沖擊冠軍的選手,一天之內要滑6輪,對耐力、爆發力等體能要求特別大。
尤其是最后的半決賽與大決賽,間隔時間很短,老將維辛廷都34歲了,就算他沖到了大決賽,還有體力沖擊冠軍嘛?
反倒是西班牙隊一眾選手,都是20來歲的精壯小伙子,體能優勢不要太明顯……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