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十二點左右,王源帶著弟弟王巖回家吃飯。
王巖走到小院里就開始大聲呼喊:“老王!今天做的什么好吃的啊?”
邊喊邊跑到水池邊洗手洗臉。
王大財那洪亮的嗓門從廚房里傳出:“面條!愛吃不吃!”
鄲縣農村的飲食習慣基本上大同小異,早上饅頭炒菜稀飯,中午面條,晚上和早上一樣。
王巖‘蹬蹬蹬’跑到廚房,媽媽李新蘭正在從小鍋里盛面條。
“啊真香!我最愛吃我媽做的面條了!我要吃三碗!”
王大財笑了:“你能吃八碗才好呢,我再給你下一鍋。”
王巖白了他一眼:“我見王巖,不叫王豬!”
王巖本就喜歡李新蘭做的手工面條,加上今天她熬了一只母雞湯底,那美味簡直直沖味蕾。
最后,說著吃三碗的王巖失算了,又加了一碗。
他的超量導致王大財只吃了稀稀的一碗,最后還是拿來一個饅頭,撕成一塊塊泡在面條湯里,才算填飽肚子。
四大碗下肚后,王巖打了個飽嗝,和爸媽打了聲招呼后,坐上大哥的摩托三輪又跑去干活了。
哥倆離開后,王大財看著收拾碗筷的妻子,問道:
“蘭蘭,你吃飽了沒有?”
李新蘭愣了一下,“吃飽了啊!現在還有些撐呢!我本來只能吃一碗,可巖巖非要扒給我半碗,我就強撐著吃完了。”
王大財有些憋屈地扭過頭,強笑道:“飽了就好,飽了就好.....你坐下歇著吧,我來收拾......”
.......
上午的時候,王源哥倆已經把玻璃裝到窗戶扇里了,下午的任務就是安裝這些窗戶扇。
安裝的地點也不在門市附近,而是十公里開外的王莊。
以往都是王大財幫著王源打下手,不過這次王巖搶了他的任務,硬把王大財摁在了家里。
裝了滿滿當當的一車窗戶扇,王源開著車,王巖坐在一側的工具箱上,哥倆開始出發。
抵達目的地時,東家剛好在家。
東家是個五六十歲的老頭,不同于這個年紀的其他老頭,東家看起來精神很是抖擻,紅光滿面笑容可親。
他的著裝也很素凈,至少在衣服褲子鞋上看不到邋遢塵垢。
結合能看到的這些細節,又看著氣派的兩層別墅小樓,王巖得出數個結論:
老頭至少是不愁吃穿的小康之家;
極少下地干農活;
家庭條件高于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同齡人;
愛笑熱情應該很好說話.....
從這些結論中,王巖腦海中又衍伸
(本章未完,請翻頁)
了另外一個可能:這戶人家應該有一個發達的子女。
唯有得到子女的經濟反哺,老頭才會如此愜意地享受人生。
......
看到王源過來,老頭笑呵呵地打著招呼:“王源,家里的事情忙完了?”
王源也笑著回應道:“嗯,一忙完就抓緊來給您安窗戶了。”
首次見面,王巖沒有直接說話打招呼,沖老頭微笑了一下,算是回應了。
老頭又道:“老王呢!他怎么沒來幫忙?”
“我爸忙家里的事呢!剛好我弟在家沒事,就讓他過來幫忙了。”
“噢!這是你弟弟嗎?長得挺秀氣的,不太像老王。”
見老頭提到自己了,王巖也笑著說道:
“我長得隨我媽,性格內斂,不怎么愛說話。”
老頭也笑了:“內斂好,像你哥,穩重踏實。”
看到王源忙著卸窗戶扇,老頭也不再問話,轉過身幽幽地回老宅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