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如同流水一般悄無聲息之間就已經緩緩的流逝,一轉眼就已經來到了2150年,已經到了22世紀的中間。
帝國半人馬座星系柯伊伯帶某處虛空之中,本來幽暗寂靜的虛空,此時卻是燈火通明,一艘艘龐大的宇宙飛船將周圍的一切照耀的通亮,無數小型的宇宙飛船不斷的在這些龐大的宇宙飛船上面飛來飛去,所有的宇宙飛船上面都打著帝國科學研究院的標志。
一艘大型的宇宙飛船內,李晚舟此時滿臉都是激動的神情,整個人顯得非常的興奮,經過幾十年的研究,當初他提出來的冷核聚變現在已經成功的實現,馬上就要進行最后一步的測試了。
冷核聚變技術利用高密度、高強度的磁場來控制中子,從而實現核聚變的技術,帝國的科學家早就在理論上已經將這項技術給完全研究透徹,可是真正實施起來的時候依然困難重重。
雖然利用強大磁能技術成功的控制了中子實現了核聚變,可是核聚變時產生的龐大能量依然一次次的將實驗宣告失敗。
冷核聚變是在常溫或者比較高溫度的情況下來實現核聚變,但是核聚變時產生的強大能量同樣會產生恐怖無比的高溫,這個問題也是一直困擾著帝國的科學家們。
一直以李晚舟等人甚至都準備放棄冷核聚變的研究,重新回歸研究熱核聚變技術,直到有科學家提出了托克馬克裝置的概念,超導托卡馬克裝置是一種利用磁約束和真空絕熱來實現受控核聚變的環形容器,它使得磁約束位形的連續穩態運行成為現實。
其實這個托克馬克裝置是20世紀一位偉大的物理學家托克馬克提出來的一種假象的用來控制核聚變的東西,原理就是利用強大磁約束和真空絕熱來實現控制核聚變時產生的恐怖溫度。
只是一直以來人類的科學家都沒有辦法說真正的去實現,帝國的科學家們重新將這個概念提出來也是有理由的,因為帝國的磁能技術和其它科技技術已經相當的先進,完全可以將托克馬克裝置研究出來,成功的實現可控核聚變技術。
經過幾十年的奮斗和研究,利用冷核聚變技術再加上托克馬克裝置,帝國的科學家們終于成功的將可控核聚變技術研究出來。
這一次的實驗也是備受關注,帝國皇帝李復,帝國科學研究院院長陳彬和帝國科學院的眾多元老余亮、曹海濤、楊易平、姚天翼、李淺語、白彩、顧峰、劉軍、董知非、唐泊遠等等全部到齊。
此時的虛空之中,一艘艘龐大的宇宙飛船內,一位位帝國精英科學家們一個個都在期待實驗的看向,時不時都看向中間的虛空之中。
中間的虛空之中,有一艘龐大的宇宙飛船,這艘宇宙不同于周圍其它的宇宙飛船,現在帝國一般的宇宙飛船都是采用反重力動力系統,所以都是橢圓形飛碟狀的宇宙飛船,不管這宇宙飛船是大是小,所有的宇宙飛船都是如此,除非采用的不是反重力動力系統。
這艘宇宙飛船的形狀卻是屬于長方體,長有十多公里,寬有5公里,高達3公里,最奇特的地方就是在它的尾部一個巨大的管子一樣的東西,單單是這個管子就直徑就有1公里,有點類似于電漿發動機為動力的宇宙戰機的尾部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