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隨著李炎治水之術的推進,損害到朝中一些官員的利益往來,李炎被迫受阻,更被人暗中陷害貪污受賄。
皇帝為此勃然大怒,深感自己被李炎欺騙,雖念其博學多才,仍將他罷官驅逐。
流落至蜀州的李炎雖郁郁不得志,但仍心系天下蒼生,發現在官場之路上行不通后,又改為教書育人,在蜀州書院里當起了教書先生。
在書院任教期間,李炎并沒有放棄自己的學術專研,花費數年時間走訪實地調研,先后著出《江南水利疏通實記》等數本有關治水的筆錄。
真正讓李炎灰心喪氣的并不是朝中大臣的阻攔,而且自己教出來學生卻沒有一個人愿意繼承他的意志。
他的生平往事被人深扒,沒有人敢冒著天下大不韙與朝廷作對。
李炎深諳此道,遂覺得此生無望完成心中所愿,便辭了書院夫子的職位,回到永安縣盤下了自己曾經住過的草堂,改建成一間書舍,每日掙點小錢,養家糊口度日罷了。
李炎當年也曾風光無限,只是約摸在二十多年前,那時白瑾還未出生,所以一開始不識李炎也在情理之中。
后來家中老師也曾就李炎之事詢問過白瑾心中想法,白瑾那時便對這名堅持己見為民請愿的狀元郎頗有好感,也曾接觸過他一些殘留在京中文淵閣里的早期的筆記,更對他推崇備至。
今日能在永安縣有緣結識李炎,白瑾可謂三生有幸,所以對于拜師一事態度堅決且誠懇。
李炎將鳥籠放在石桌上,目視著白瑾道:“小公子就算知道我是李炎又當如何?”
白瑾躬身道:“希望先生能收我為弟子,教我治水之術。”
李炎自然是萬萬沒想到,年過半百,居然能尋到一個真心實意愿意拜自己為師的少年。
只是李炎并不想讓白瑾步入自己的后塵,官場如戰場,爾虞我詐勾心斗角,稍有不慎便會致于萬劫不復之地。
李炎拒絕道:“老夫還是那句話,治水一事道長且阻,可能傾其一生仍舊一事無成。”
“學生明白,學生目前的身份也可能一生無法立身于人前,只是治水一事實乃學生自幼所愿,希望師傅能夠成全。”
李炎猶豫了很久,隨后沉沉嘆了口氣,打開石桌上的鳥籠,將那只雀鳥抓了出來,輕輕撫摸了兩下,抬手揚了出去。
那雀鳥估計沒想到自己還能有重獲自由的一天,撲扇了兩下翅膀,重新掌握了節奏,隨后才朝著天空飛走了。
白瑾:“師傅……”
李炎笑道:“罷了,老夫近來無所事事,便收下你這個弟子吧。”
白瑾心中五味雜陳,朝著李炎鄭重一拜。
“學生白瑾,見過師傅。”
李炎哈哈大笑兩聲,抬手將白瑾扶起,喜悅之情溢于言表。
“好徒弟,好徒弟!老夫平生所學總算后繼有人了。”
李炎雖對白瑾的學術能力不怎么了解,但白瑾的一片赤子之心卻深深的打動了他,本想著即便白瑾不能全部學會自己的技藝,但以他的堅韌和善良,繼承他的全部衣缽自己也不虧。
未曾想,就《江南水利疏通實記》這兩本書,結合白瑾自身對地理學術的研究,不過短短半月,竟歸納總結出“治水十六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