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因為東虜的事情,有關駐軍以及山城的事情耽誤了幾天,李氏君臣上下都有些沉悶,李貴那邊的少西人一下子安靜了許多。
幾天后,李倧派人告訴來宗道這邊,已經商議好了,隨后朱園附體來宗道再次去和李倧商談了一下,然后敲定了駐軍以及山城的事情。
大明派遣的駐軍主要是在南漢山城以及江華島兩處,新軍是在漢城訓練。在大明的軍隊以及教導隊抵達,李倧就會解散三萬大軍。
敲定此事后,使團將會在三天后離開漢城,返回仁川府,然后離開李氏王國。
李倧這邊也松了一口氣,只要大明的使團離開了,他就不用擔心出什么事情了。
來宗道這幾次都被朱園附身,他的意識可以看到這幾日發生的事情,對于太祖高皇帝可以占據人身體一事,他沒有多說。
而朱園回到了牌位里。這一次他幫助使團完成了出使,正好完成一個任務。
看著系統商店里的三千三百余額,他微微一笑,然后查看科技樹,瞧瞧要買些什么技術。
雖然說大明已經從頭懶到了腳,特別是統治階層的腐爛,朱園和朱由校都需要錢財來擴建軍隊,他們必須得有足夠的軍隊來將大明打爛重組。
因為要開展軍火生意,那就得找鋼鐵冶煉有關的技術,不過吧,這些技術并不比大明的技術高,甚至大明還有著比西方先進一些的技術。
比如蘇鋼法,也可以說是灌鋼法,這一技術到現在都有人用,這一技術并不是在無故出現的,而是經過多年來的發展,到了明代發展成熟。
蘇鋼冶煉法在國外還沒有類似發明,顯然是一種創造性的發明,整個過程適合現代的冶金原理,不用坩堝而創造出一種淋鐵氧化的方法而使渣鐵分開,成為比較純的工具鋼。
還有明代發明的生熟鐵串聯冶煉工藝極大提高了生產效率,另外煤炭冶鐵也有更大程度的推廣。
宋應星在《天工開物》中說:‘凡爐中熾鐵用炭,煤炭居十七,木炭居十三’。”“土高爐也有了重大改進,已能把冶鐵爐與炒鐵爐串聯使用。
方以智在《物理小識》中說:‘凡鐵爐用鹽和泥造成,出爐未炒為生鐵,……熔流時又作方塘留之,灑干泥灰而持柳棍疾攪,則熟矣’。
這種冶鐵技術減少了炒煉熟鐵時,再熔化的過程,縮短了炒煉熟鐵的時間,降低成本,是冶鐵史上的一項重要成就。
而且民間煉鐵已使用活塞式鼓風機,結構功能與近代鼓風設備一致。歐洲在這方面的技術遠遠落后于明代,比較簡陋的三角形木風箱是16世紀才發明,長方形木鳳箱還要在這之后,至于用活塞推動和壓縮空氣的鼓風器,這已是18世紀后期的事了。
朱園這一次只購買了大明國內的技術,這些技術有些被掌握在士紳手中,就如蘇鋼法,是江南一代才有的。
買了這些科技,朱園就先回了太廟,牌位就像一個個的傳送點,他花點錢就可以傳送。
回到太廟,他就去找朱由校讓他在工業城建造煉鐵廠,同時還有各類武器廠,至于制造火藥的工廠暫時建在比較空曠地地方,工廠內禁止明火,一到黃昏就停止工作。
如今一切已經鋪展開來,蒙古草原上的局勢因為一批軍火的抵達而變得緊張起來。遼東的皇太極也有些蠢蠢欲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