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軍于空倉嶺陷落后,秦又奪取西壘壁,使空倉嶺南北幾十里防線西壘壁完全陷落。
面對勢不可擋的秦軍,趙軍連戰不利,損失很大。
廉頗見狀,在重新分析敵我態勢之后,發現地形因素不利于趙軍,而秦國補給線遠比趙軍漫長,后勤保障比趙國困難,決心放棄不易防守的丹河西岸陣地,全軍收縮至丹河以東的第二道防線,構筑壁壘,決心以逸待勞,以圖挫動秦軍銳氣,堅守待變。
改變戰術之后,秦軍的確是陷入了苦戰,無論怎么攻打都突破不了丹河防線,從這點來看,廉頗的戰術是完全成功的。
而秦趙兩軍也因此形成對峙局面,戰爭一直持續了三年,雙方都被死死拖在了長平。
相持三年的消耗戰,對兩國的國力都是一個考驗,而當時趙國的糧食產量只有秦國的三分之一。
長時間的僵持,讓趙國有些難以堅持,更急于結束戰爭。
正因為此,在這個關鍵時候,趙孝成王逐漸失去了耐性,對于廉頗的防守戰術也越來越不看好。
他想要與秦軍決戰,盡快結束長平的對峙局面,所以,趙孝成王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那就是換將。
這一決定不能說錯誤,因為現實情況是,趙國的國力的確比不過秦國。
而趙孝成王選擇接替廉頗的將領是趙括。
對于趙括這名年輕人,趙孝成王一直都很看好,他認為趙括有能力勝任主將之位,接替廉頗。
對于趙孝成王的認命,趙括顯得信心滿滿,很快就奔赴前線,頂替了廉頗的位置。
并且,趙括到任之后,一改廉頗的防守戰術,轉守為攻,想要主動尋找秦軍決一死戰。
這樣的決定對于趙括來說,有一部分是因為趙孝成王的命令。
本就是因為趙王不愿意再拖下去,所以才會臨陣換將,而趙括也只是執行了趙孝成王的命令。
只可惜,這位意氣風發的年輕人并不知道,在趙國換將的同時,秦軍這邊也替換了主將人選。
此時此刻,趙括面對的敵人,不再是王龁,而是白起。
這位年輕人獨自領軍的第一戰,就遇到了天下第一名將,也不知道該說他是幸運,還是悲哀。
對于秦軍的動向,趙括是毫不知情。
而白起面對魯莽輕敵,自恃高傲的趙括,采取了后退誘敵,分割圍殲的戰法。
他先是命前沿部隊擔任誘敵任務,在趙軍進攻時,佯敗后撤,將趙軍吸引進秦軍主力構筑的袋形埋伏圈,然后從側翼派出一支由兩萬五千人組成的奇兵,長途跋涉,繞到趙軍背后,奇襲了趙軍的最后一道防線百里石長城。
百里石長城作為趙軍的后方防線,所在的山脈突兀橫亙于平原之上,一邊通往長平前線,另一邊通往趙國大后方。
趙軍在趙括的指揮下,由于一味進攻,重兵集結前線,導致后方兵力空虛,秦軍趁趙軍沒有防備,很順利的就將其奪占,使得長平的趙軍與后方徹底斷絕,而這也是趙軍陷入危機的開端。
此時此刻的趙括,顯然還沒有預料到,他的對手已經為他在長平構筑了一張天羅地網。
而他則正在虛假的勝利喜悅之中,不斷的鉆進白起的陷阱之中,直到再也無法脫身。
(求收藏,求推薦,求月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