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店宴會大廳,人聲鼎沸,殺青宴就那么多講究了,大家三五成群的坐在一起。
劉剛,今年38了,是劇組的一名助理導演,幫忙處理導演組的一些日常雜務。
說白了就是打下手的什么都雜事都干點,莊強其實干的也是這活,副導演其實也就是虛名而已。
弄的好像有點復雜了,又是導演組,又是副導演導演助理什么的。
其實真要嚴格來說,導演組還是對制片人負責的,制片人下面又有制片主任,制片,在下面就是咱們常聽到的常務了。
但其實這些都是影視行業繁榮后才有這一套東西。就相當于把一部電影當成一個上市公司來管理了。
除此之外還有什么總策劃,藝術指導,出品人等等等等。
估計外行聽見這一對頭都大了,其實電影么哪有那么復雜。
以前香港電影,一個導演帶著幾個演員,一堆兄弟一個月就搞出了一部好電影,當然爛片也不少。
但也出了不少經典,這就說明上面說的那么一堆復雜的組織架構,其實并不重要。
之所以現在弄的這么復雜,就是因為現在一部電影牽涉的公司和資本太多了。
電影制片公司有投資,院線有投資,一些視頻網站也有投資宣傳業務里面有他們么。等等,等等就不一一列舉了。
所以拍電影就像開公司了一樣,公司老板還有好幾個,應該算是上市公司的股東制了,各方都不放心,所以就只能怎么復雜怎么來了,一點點摳出來這么多職位。
其實電影是什么,電影就是用聲音和影像去給大家講了一個故事。沒那么復雜,確實是藝術,也確實上限很高,但本質就是這么一回事。
都說外國是制片人中心制,國內是導演中心制。其實說的都不對,制片人是什么。
制片人就是有一天突然看見一個故事不錯,誒他覺得有搞頭,他開始找演員,找導演來把這個故事拍出來,也就是電影拍出來。
說白了就是一外行,屬于一個甲方,組織生產了一件商品。這么說的導演也就成了一個工具人。
因為導演連拍什么,怎么拍多說了不算,不是工具人是什么。有的時候還沒編劇權力大呢,韓國的電視劇就有點編劇中心制的意思。
而中國的導演中心制,其實說白了導演也不光是導演,一般導演還兼職著編劇,藝術指導,攝像,燈光等等等等。
這也是中國特色,一人身兼數職,其實這才是熱愛,才有可能拍出那么多有個人風格的好電影。
為什么國外叫電影工業化呢,就是他們把每個人都當成了工具,各司其職,誰也不能多管閑事,一切流水線作業。還有很多人說他們專業,屁的專業,庸俗。
反而像國外的一些經典電影,大都是獨立電影,也可以說都是作者電影。大導演也基本都是像中國
這種的身兼數職的,最起碼編劇導演是深度參與進去的。像克里斯托弗·諾蘭、吉爾莫·德爾·托羅、特里·吉列姆、史蒂文·斯皮爾伯格、昆汀·塔倫蒂諾、科恩兄弟、索非亞·科波拉等。
為什么近代諾蘭能封神,就是因為外國的這種有導演原創的電影太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