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隆慶年間戶部尚書張守直所言:國家一年收入銀兩230萬兩,給九邊重鎮的軍餉一年就是280萬兩。欠餉?那是必須的。
欠餉了怎么辦?丘八們都是廝殺漢,火氣是很大的。國家不發軍餉,信不信老子們來個嘩變?先把軍官們宰了再說?
軍官們也是兩難:對外,國家不發軍餉,軍人們不肯賣命作戰了,這外敵入侵怎么辦?對內,士兵們造反怎么辦?
于是家丁制就此應運而生。
國家每年發的錢不足是吧?衛所土地被地方兼并,產出不足是吧?沒關系,這多少總是有一點的是不是?我就用這一點有限的資金,把部隊里最能打的幾十個或者幾百個人裝備起來,讓他們成為我的家丁。打仗的時候,這些家丁就是中堅力量。平時,就是鎮壓普通士兵和軍戶的倚靠!這家丁是如此的好用,所以到了明朝中后期,將領改任駐所,這些家丁也要跟著轉換軍籍,跟著將領到新的地方上任!
家丁的收入,一般每個月是三兩到五兩,而且衣服、兵器等裝備也是主將選好的給。有賞賜的時候先拿,傷了要派人照顧,死了給撫恤也很及時。如此一來,各個邊鎮的士兵,那真是人人以做將領的家丁為榮!
兵為將有乃是軍閥產生的苗頭,熟讀史書的大明文臣們當然能夠看到這一點。但是有什么辦法呢?有本事你們這些老爺把軍餉發足啊!
萬歷年間,皇帝不要臉,各種掙錢充實內庫,然后以募兵制為主的各軍鎮軍餉差得狠了,內庫便出錢進行補貼。如此,各軍將的家丁隊伍膨脹得還不算太厲害。等到了歷史本位面的崇禎朝,朱由檢聽信東林君子們的建言,不再想辦法從商稅、礦稅這些地方掙錢而完全依靠田稅來維持國家運轉的時候……好吧,這個事情的順序是:其一,崇禎朝前幾年朝廷沒錢給邊軍,邊軍將領的家丁開始緩慢膨脹。其二,袁崇煥無旨意斬殺毛文龍后,崇禎皇帝居然不處置袁崇煥,由此使得武將們徹底對皇室離心離德,慢慢的變化為軍閥。其三,軍閥們開始肆無忌憚的朝著崇禎獅子大開口要錢,不給錢就不辦事甚至投敵,逼得崇禎皇帝不斷對老百姓進行加征,而軍閥們則用這些民脂民膏把自己的家丁隊伍擴充到幾千甚至上萬人!
歷史本位面的天啟年間,朝廷每年收入大約是330萬兩白銀,支出在四、五百萬兩不等。皇室每年從內庫補貼大約一二百萬兩,萬歷花了幾十年才積累下的資金慢慢開始見底。天啟五年,魏忠賢剿殺東林黨,抄了各級官員的家后,其臟罰沒有入刑部而是直接入了戶部。于是國家收入在那一年暴漲到近八百萬兩,然后皇室再補貼200萬兩,全年光軍費支出就近千萬兩。方才一次性填補完各軍鎮歷年欠餉。
而到了崇禎十五年,國家征收各種賦稅2300萬兩,其中田稅大約2000萬兩。支出也是2300萬兩……田稅都敢收2000萬兩,老百姓不造反真的沒有天理了……
總之,這個時代的募兵,每月的餉銀大概是1.5兩,但是長期不能按時發放。軍官的餉銀按照等級各有不同,在軍鎮兵的都司這一級,每年能夠撈到幾十兩也就差不多了,頂天不會超過一百兩。而衛所兵?他們本來一直都沒有軍餉的好不好?
所以,朱由棟說橫海衛的指揮使每年年俸三千兩的時候,大家才會覺得驚詫莫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