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穿越過來這十五年取得了多少成績,朱由棟的心態一直比較正:我就是個普通人,要不是諸神互相搗亂,這樣的機會根本就輪不到我。所以,我不能像天才們那樣,所有事情全面鋪開一起上,那超出了我的能力。
大明朝立國兩百多年了,各種問題極多不說還盤根錯節,牽涉極廣。所以,要從上而下的對這個國家進行改革,必須要循序漸進,一步一個腳印,腳踏實地的慢慢來。
從襁褓開始,朱由棟整整反復思考了四年。一直到自己開蒙,有了自己的班底后才付諸實踐。得益于長達四年的思考,所以他一步步走來,雖說也出現了一些錯漏和小瑕疵。但總體而言,走得極穩。
一開始,當然是要弄錢。在開了幾個小的金手指搞到一點錢后,他就上了牛痘法和高產作物推廣,給自己披了一件防彈衣。
按照他原本的計劃,他是想去天津港打造基地的。結果這時候李太后和萬歷推了他一把,讓他直接去南京坐鎮。這一推,使得他的節奏明顯的加快。
在南京的第二天去黃冊庫,表面上看是虛晃一槍,實際上這個舉動的意義很大:太孫殿下這個團體的思想被有效的統一了,大家都明白了現下國家是個什么局面。由此,即便太孫后來做事稍微不符合常理,大家也能夠接受。
然后就是去抓輿論權,有了輿論權才能更好的掙錢、爬科技樹。錢和科技有了一定成績后,就組建新式海軍、陸軍。之后太孫殿下的實力就進入了螺旋式上升的快車道。
等到薩爾滸一戰,朱由棟獲得全國大部分武將的支持,聲望一時無兩后。隨著朱常洛的去世,他很快就被推倒了監國的位置上——這個進度,遠遠超出了他自己的預期。
所以,真正走上國家權力的頂端后,他做事反而更加的小心謹慎了。
從萬歷四十年(1612)擔任監國開始,三年多的時間里,在對內改革上,朱由棟其實做的事情并不多。
其一當然是繼續普查人口。
其二是改革幣制、開設銀行。
其三是改革鹽政。
其四是給全國文官、吏員們漲薪水。
這四者,特別是后兩者,當然是一環扣一環,相輔相成的。
不搞清楚全國人口大致有多少,國家的一切情況都會不知道。所以,這個必須要先把工作做在前頭。
而要改革幣制,朱由棟和曹三喜準備的本金是不夠的。所以,必須要靠出賣部分國有資產來籌集資金。在短期內看來,沒有什么比賣鹽礦來錢更快的了。
不過,只有有了相對靠譜的人口數據,朱由棟才有底氣把全國大部分鹽礦給賣出去:這次鹽礦拍賣,畢懋康手里可是扣著整整十三個鹽礦沒有上榜。而這留下來的十三個鹽礦,保證了每省至少有一個大型鹽礦是掌控在國家手里的。其產鹽量結合人口普查數據表明,即便是出現全國私有鹽礦們統一提價,這十三個國有鹽礦也有足夠的力量把鹽價給打下去——這就是人口普查的意義之一。
賣掉鹽礦,大明朝低效得讓人發指的鹽政得到改革后,朝廷有了錢。接下來自然是要給官員們漲薪水了。
還是那句話:高薪未必養廉,低薪一定催生**——現代社會里,確實有不少人不太在乎薪水高低,只要工作輕松就行。但這有個前提啊:這種人本身他不缺錢!
而且這種人的工作效率,肯定會極低。現代社會不是說了嘛?懶政無為也是**!
朱由棟再怎么看現在大明的文官們不爽,但必須要承認的是:大明這套中央集權,文官治國的模式,比起西方的什么封君封臣制度先進多了。這是他未來和其他穿越者競爭時最大的優勢之一。
所以,他還是要依靠這些文官的。
那就必須漲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