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這里,李國俊又掏出一個本子:“臣接任銀行行長發現這個問題后,馬上聯系了重工部、商務部,他們的數據顯示,我大明每年貿易順差可以帶來300萬兩白銀的增量,我大明本土,以及日本、秦國(呂宋)的銀礦,每年也可以為我大明增加300萬兩以上白銀。這些白銀鑄造成銀幣后,每年可以為市場帶來800萬~830萬元的增量。但這點增量,對于我大明當前迅猛發展的民間需求來說,是遠遠不夠的。”
話說到這里,朱由棟算是基本明白了:因為技術進步,政治體制改良,大明的經濟活力猛然的爆炸了,其國民生產總值每年快速增長——沒錯,真要應算增長速度的話,估計每年也就百分之五六,但你要知道,這是交通仍然無比落后的十七世紀啊,物資交換和貨幣流通速度比起21世紀不知道慢了多少。在這樣的情況下取得5%的年均經濟增長率,已經非常恐怖了。
經濟在增長,貨幣的需求量自然就越來越大。前些年,大明的民間有太多沉積下來的白銀,所以國家經濟剛剛開始發力的時候,這貨幣緊缺還不是太明顯。但是現在,大明已經進入蒸汽時代十三年了!
十三年里,蒸汽機已經廣泛應用于國家的所有重工業廠礦和碼頭。而在民間。江浙的各個輕工業工廠也都實現了蒸汽機動力。便是經濟落后一些的西部省份,至少在各個省城,都出現了蒸汽機工廠。
十三年里,大明修建了近八千公里的鐵路。六米寬的水泥路面的最低級的公路更是修筑了八萬多公里。朝廷新軍戰斗力強勁,各地的山盜水匪被清剿一空,內河航運暢通無阻。海禁全面取消后,海貿大興,沿海各港口一片繁忙......
生產力發展了,同樣的人生產出了更多的東西。交通便捷了,經濟的交流越來越頻繁——這些,最終都提出了一個要求,需要更多的貨幣。
但是大明此時的主要貨幣是白銀,輔幣是銅板,大額貨幣是黃金——全都是貴金屬。而貴金屬每年新增的產量是有限的,并且也不可能把每年新增的全部制成貨幣投入市場。
所以,貴金屬貨幣的不足,是遲早的事情:也就是大明以前缺乏資金投資渠道,民間喜歡把白銀鑄成銀錠藏起來。而在國家禁止白銀流通,而強制推行銀元后,這些數百年的儲藏重新進入了流通市場——要不是這些存貨,估計貨幣不足的問題早就出現了。
“國俊的意思朕懂了,你覺得該怎么辦?”
“皇上,臣請重啟寶鈔。”
“嘶~”
朕作為穿越者,當然知道貨幣這個東西只要有國家信用背書和法令強制推行,什么東西都可以充任。說起來,白銀做貨幣和紙張做貨幣比起來,紙幣的優點不要太多。但是,寶鈔這玩意兒被朱家歷任皇帝給玩壞了呀,真要推出紙幣,老百姓是否認可呢?朕這會兒才剛剛完成朝廷機構的大改,明擺著未來民間會有相當多的騷亂甚至叛亂。要是在這個時候同時進行貨幣改革......
“皇上!”看著朱由棟猶豫不決的樣子,李國俊也有些著急:“皇上,貨幣不足,會導致銀元升值,物價下跌。短期來看,百姓獲利。但時間長了,工廠主沒有利潤,無法擴大生產。實力弱的甚至要減小生產規模乃至破產,如此一來,必然造成大量工人失業。這些人若是返回鄉下,皇上好不容易推動的攤丁入畝、官紳一體納糧等措施,必然遭到重挫!工農業都衰弊了,國家收入將嚴重下滑。到時候皇上用什么養軍?”
“......”長考之后,朱由棟長嘆了一口氣:“國俊啊,你說的道理,朕都懂了。但是,現在,真的不是時候啊。”
“皇上!”
“不必多言,銀幣,遲早會改為紙幣的,但這個事情,不能操之過急。這樣,待會你跟朕一道去方山科學院,你跟材料實驗室的教授們講講我大明經濟的現狀,然后朕讓他們想想辦法,如何在保持重量、體積不變的情況下,減少銀幣的含銀量。另外,朕會讓理藩院通知日本、桂國、秦國、晉國等藩屬,讓他們加大對礦山的挖掘。待三五年之后,朕會認真考慮再次發行紙幣的可能性的。”
“......若是三五年,估計對國家的傷害還不是太大。臣明白了,臣會在這個階段,竭盡全力輾轉騰挪,為皇上爭取足夠的時間。”
看著自己面前的數學專家,朱由棟心里氣不打一處來:MB的曹三喜,到底還是小商販出身,一天到晚就想著摟錢。當初讓你挪窩的時候你還一臉不情愿,可是現在呢?以前朕差錢的時候,用你做銀行行長是合適的。可現在國家的經濟有了高層次,還得這樣的專家學者才能發現問題啊!
再等等,等公務員體系搭建完成后,朕就來準備紙幣的發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