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飽喝足的邵滿囤走的不慢,他第一處要去的地方,就是距離這里最近的平縣。
從平縣再往西北走,過去就是聊城縣城。
因著與水運碼頭距離的近,這個村子里的村民,多數都是在碼頭上討生活的人家。
相對于那些只守著幾分地過活的農人們,日子要相對的寬敞一些。
若是這個村子里能找到其中的癥結的話,那邵滿囤也不需要再去另外兩個村子里瞅一瞅了。
‘咔嚓,咔嚓……’
初春的地還沒開始解凍,就有頑強的小草從地表處冒出了頭。
這一抹綠色,象征著日子轉暖,也讓那些農人們敞開了自家的大門,依著下午的好日頭,做一些戶外的活計。
這不,幾個半大的孩子,手中拎著簍子,棍子,邊笑著邊往田邊地頭那跑去,或是給地里勞作的家人送一碗熱水,又或是幫著家中的大人,搬抗一些墾荒時翻出來的石頭。
而那些留在家中做活的婦女們,則是瞧著自家的小子的背影,叫罵著,叮囑著,讓他們小心一些,后又拿出一些矮墩墩的凳子,就坐在院門口,開始忙活著家里的活計。
走到這里,顧崢就不再走了。
進得旁人的村子中,只是閑逛的話,會為自己惹來不必要的麻煩,若想要瞧個什么事情,只需要蹲在這里,就能看得清楚了。
這不,一家離著村口處不遠的人家,就給出了邵滿囤想要的答案。
這戶人家中的女主人,在送走了稍大一些的孩子之后,走到了院門的旁邊,將一側敞開的大門一關,就露出了藏在門后的一處磨盤。
這個磨盤的體積不大。
也就邵滿囤早起時洗臉用的臉盆子的大小。
只見那婦人走到磨盤前,把掛在院門后的一把竹枝兒扎的小掃帚摘了下來,先把這磨盤從里到外的清掃了一遍。
隨后她就返回到屋中,一手一個口袋一手一個馬扎的又走了出來。
重返的原因,不用多說,自然是要用這小石磨來磨糧食的。
蹲在地頭的田壟上的邵滿囤一眼不錯的看著這婦人接下來的動作。
‘刷拉拉,刷拉拉……’
磨盤不輕,可是對于做慣了重活的農人們來說,卻不是個事情。
一顆顆金黃的麥粒兒從磨盤口嗒嗒嗒的被丟下去,隨著這來回的咕嚕嚕磨動,就磨成了有些發黃的粗渣渣。
‘沙沙沙……’
農婦磨的麥子并不多,邵滿囤打眼瞧過去,最多不過三四兩的模樣。
不過幾個轉轉,這小半袋子的麥子就粗磨了第一遍。
到了這個時候,那農婦就將磨好的面渣仍收回到了口袋中,敞著口,就著磨盤還在咕嚕嚕轉的勁兒,就又往磨口中倒了進去。
‘刷拉,刷拉……’
這一次再出來的麥子,就多了幾分的細滑,原本糙的還四處彈跳的麥渣,已經變成了可以順著石磨往下滑的面粉了。
瞧著這個模樣,這就是大磨坊之中最粗疏的二磨的粗面。
正符合了當中收費的標準:一個大子兒。
“唉……”
邵滿囤都嘆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