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稍微猶豫了一下,并不曾往街口的方向走,反倒是朝著人相對少一些街內行去。
在穿過了七八家的鋪面,即將要到往小街行去的轉口處,果真就看到了他想要找尋的那家鋪子。
鋪子的門面正在這條街的內街口處。
在這條三岔路的邊緣處,呈現出了一個渾實的橢圓形。
那可以拆下來的柜臺,三面都沖著街。
這就讓鋪子當中賣的大多數的貨物,都能擺放在最明顯的地方。
而這家鋪子的正門口一側,掛了一張碩大的旗番。
一人多高的高度,既遮擋不了人的視線,還掛的特別的明顯。
這幡上書了四個大字。
‘初家糧鋪’
不像是邵年時剛去的那家,還帶著一個寒酸的第三二字。
排排場場的,一看就是初家糧號在這里的主打產業。
此時,日頭還未全升,時候尚早。
邵年時可以大大方方的繞著這個鋪子轉上一圈,感嘆于這里的天時地利之后,這才又背起手來,繼續往鎮子東邊的地方行去。
他沒停下腳步的原因很明確,因為他還沒有找到,這個鎮子之中最后的一家糧鋪。
也就是在主街之外的第二糧鋪的所在。
邵年時也不著急。
他就沿著這條街慢慢的走著,瞧著四周的建筑漸漸的變得稀疏寬闊,瞧著每家的房屋都配上了紅墻青瓦。
在穿過了幾個疑似鎮中政府辦公室的建筑后,就來到了一條小小的,不仔細找還真就不容易發現了小街之中。
在其中發現了初家最后一家糧鋪的所在。
在它的周圍有一家看起來挺不錯的成衣店,一家傳統的細點鋪子,一家碩大的足有二層高的茶酒一體的酒樓,還有一處聊城最大的,以供往來客商們落腳的客棧。
至于為什么第二糧鋪可以在這些鋪面之中生存?
因為在這個不大的鋪子的旁邊,就是初家設立在聊城之中的一處商會會所。
上邊掛著齊魯商會的分會辦事處的牌子,應該是專門為了聊城的漕運碼頭而設立的。
有著這樣的關系,周圍開著買賣的商人們,七八成都是這個商會的會員。
這鋪子的掌柜的什么都不用干,天天躺在那,都有人上門來買他的糧食。
而且還是大批量的買賣。
真心是比不了。
也沒有任何的可比性。
見到了這個店鋪,這第二糧鋪的門面甚至都懶得擴的明顯一些,邵年時就知道,他的經營之道,怕是一家都無法模仿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