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年時只憑借第一條的觀其形,就把這手中的七八種的膠給分出了三個檔次。
這濟城府內賣偽膠的藥鋪竟然有兩家之多,他們家的膠,膠片大小、厚薄不一,有大小不均的孔隙,色澤較黑,表面粗糙無光澤,一瞧就不是用驢皮熬制的。
從源頭上就是用了,馬,騾子等雜皮濫竽充數,從第一道就被邵年時擺在了無需多瞧的范疇之內了。
至于剩下的膠,因為各家的秘方的不同,清透的程度也有不同。
但是他們整體成膠的程度都是合格的,接下來就需要第二步來繼續區分了。
那就是聞其味道。
站起身來的邵年時從床對面的架子上端下來了一個圓形的瓷盤。
盤子上擺放了一圈個頭不大的白瓷茶杯。
茶杯的口沒有涂釉,帶著原瓷的粗糲之感。
但是邵年時知曉,這是藥鋪后院當中能找出來的最好的一套茶具了。
因著他瞧著像是個雅人,才被院落之中的仆役收拾出來,擺放在新經理的寢室之中當做備用。
現在,這套茶具果真是有了用處。
邵年時走到架子邊兒上的那剛讓仆役端過來準備洗漱用的大銅壺的旁邊,就把這套茶杯挨個的排了開來。
不多不少整十個。
白胖的憨的有些討喜,粗落落的瞧著有些丑憨。
不過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邵年時從通過了第一關測試的各家的膠袋中各捻出來了一小塊,將其做好了標記,扔到了前五個茶杯之中,然后用剛出爐的熱水,挨個的灌到了丟了膠樣兒的茶杯當中。
然后在熱水摸過膠片之后,就將剩下的五個杯子,當成了臨時的杯蓋兒,噹噹噹……逐一的將茶杯扣住了之后,就端起手邊真正用來喝茶的大缸子,一錯不錯的盯著擺放在他小房間床邊上的小座鐘。
他要盯著點兒時間,依照西式的計時方法,那叫做秒針的最長的一根針沿著鐘表盤子走一圈就是一分鐘,走上兩圈,他的初步測試的時間也就到了。
待到這兩分鐘一過,邵年時就將手中的東西放下,一個個的就將五個杯子的杯蓋兒打了開來。
一股子阿膠的香氣,就在這小杯子的區域內彌散了開來。
挺好聞的。
一點皮革的臭味都沒有,滿滿都是一種化不開的阿膠的香氣。
就算是用滾水沖過的膠,那也是膠水分離,水面上一點點油脂的花兒都見不到。
這才是好膠的標準呢。
在這一關里邊,因為初步接觸到了溶膠觀其內的步驟,故而原本只浮于表面的觀其形,某些家就被打回了原型。
到底是自己手工熬制的,雖然用料是好的,可是也沒有正經的作坊工序嚴謹。
那位醫術據說不錯的藥鋪自己熬開給病人食用的膠里邊,就有著比其他幾家更多的油脂。
這其實對某些病人來說是不夠健康的。
再除去一家的膠當中有些許的雜質漂浮在開水的表面,剩下的能與初合堂的膠一爭長短的也只剩下濟城占了兩成,以及從北方進來的別家大號的膠在這次測試之中堅挺的存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