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太太與英仕達少爺才是這個家中最正經的太太與少爺,可偏偏自家的老爺卻單單就喜歡往外室那女人的房里鉆。
不怪現在太太有這樣的反應了。
這家宅不寧可不是興家之道啊。
嘆了一口氣的老鄭趕忙轉身去清點家丁,選出好手好協助太太的吩咐。
而此時在樓上的太太那也是在張媽的幫助下準備妥當,她將白色的漁網狀的披肩往現在最流行的無袖的旗袍上一披,就直奔著那青樓的所在而去的。
就連這位英仕達的親媽都不認為自己的兒子還會在校園之中滯留。
她想到的第一個地兒就是那煙花柳巷之所。
而這位太太還自覺地自己的直覺沒錯。
因為濟城中學距離英家其實并不算多遠,等到英太太坐著家中私雇的黃包車在濟城紅市大街的路口停下來的時候,那先往濟城中學去詢問的人就已經跟了上來了。
他們此去的一共有兩個人,一位負責與中學正門與后門的門房詢問,一位則是直接進了濟城中學的教師宿舍與英仕達班級主任課的王先生碰了碰面。
這位正好就是今日最后一堂課的授課先生。
待到這位仆役前來詢問的時候,反倒是受到了這位鐵面無私的先生的排揎。
“你們是英仕達的什么人?”
“仆役?唉,孩子都不見了,也不曾見家長來學校一趟來親自尋找,可見你們家中對于學生的教育也是多么的不上心了。”
“不過你是能見到你們自家的老爺太太的吧,那勞煩替我給他們帶句話。”
“這英仕達才上課幾日的功夫就已經多次的逃課了。”
“今天是我這位主任先生親自授課,他也敢不來聽課。”
“是的,他最后一堂課前的休息時間就已經跑出教室不知道去到了哪里。”
“直到我下了課,還尋課堂中的班長去校園之中尋了一次,也未曾見過他的蹤影。”
“我這里是不知曉他的所在的,若是逃課的話,還是問問前后兩位看門人,從他們那里得些線索吧。”
聽聽,聽聽,待到仆役們將原話轉達給英太太的時候,這位貴婦人的臉上就有了一瞬的羞赧。
當然了,這也只有一瞬。
因為在此時這位英太太第一時間的反應竟然是慶幸。
慶幸她不曾帶著人親自去到兒子所在的校園。
那么現在,站在先生面前挨訓的人,就要變成她這位已經許久沒有人會反駁她的話的英太太了。
這學校里邊是沒有蹤跡的,畢竟那邊的門房帶回來的也是沒有印象,不曾見過。
濟城中學又不是寄宿式的學校,就她那兒子不愛學習的勁兒,是怎么都不會留在校園內廢寢忘食的學習的。
既然如此,那必然是在紅街當中的哪處小樓當中了。
想到這里的英太太那是催促著自家的包車,帶著后邊一隊孔武有力的家丁就往紅街的內里沖了過去。
要說這紅街可算是這濟城的一景了。
別說那些遠郊縣,小城市的土財主暴發戶了,就算是從青城,煙城以及下片的威海衛過來的有些見識的商人買辦們,若是途徑濟城,也會過來一晤的。
無他,高級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