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了,跟著從外城的初家鎮起家十七代一個鎮子基本上都是姓初的人相比,他們家的底蘊還不至于如此的深厚。
但是作為一個地道的老濟城人的后來發家的家族,這地面上的熟稔,也不是一般的家庭能夠比擬的上的。
鄧家的祖宗是個本事人。
從前朝起只不過是一個綢緞鋪子里邊的小伙計。
因著存了幾年的錢,又加上原本工作的便利,就大著膽子的從綢緞莊當中進一些鋪子中淘汰下來的,沒法賣給大戶人家的緞子織錦之類的上點檔次的料子,然后帶著一把大剪子,一條皮尺,一小兜子兌換出來的銅板,推著一獨輪車的殘次品就下了鄉下了。
作為農家戶來說,他們能自己紡出來土布,甚至還可以將這些麻布,棉布的送到鄉下的小染坊里著上色,就等同于是自給自足了。
但是無論是貧窮的還是稍微富足一些的,都希望在結婚,拜壽,亦或者是族中的大事兒之中穿上他們這輩子想都不敢想的絲綢錦緞。
現在,鄧家的小伙計勇敢的推著這些‘金貴’的料子下了鄉了,這可是他們進了城之后也不敢進去隨便瞧瞧的綢緞莊里邊的貨物呢。
人家標的價格不低,可卻是能讓他們這些個人家咬咬牙買上幾尺的實在價。
最貼心的是人家多少都賣。
價格都是論著尺頭算的。
你就算是買上一方帕子的料子,人家小推車底下掛著的小口袋之中也是有這種瑣碎的料子賣的。
若是家中實在是沒有余錢了。
這位小伙計竟然還可以以物易物。
收購的價格就按照鎮上的價格比對著來,當然了,人家也不是什么都收的。
鄉下土布,不要染色的那種他收,當年的新鮮麥子與稻米他收,活的撲騰騰的公雞母雞他收,再其他的不好儲存的東西,他是真的愛莫能助了。
用他的話講,干貨能存的他還是可以勉為其難的兌換一下的,可若像是雞蛋,水果,蔬菜這般放兩天就要臭掉的東西,他這小本買賣是真的不敢收的。
可只這一些,就已經是很照顧他們鄉下人了。
這是一個良心人。
因著鄉里人對于鄧家小伙計的實在有所感念,以后但凡是這位小鄧過來,那這十里八鄉的想要換好料子的人,肯定就將銀錢或是物品準備的妥妥的。
不讓小鄧回城的時間太晚。
這邊鄉里人給的實在,那邊回去的早一些的小鄧就能將早就承諾好的東西賣的順利。
鄉下土布在城里賣不上價格的,但是架不住以物易物它換的價格低,有專門做土布生意的小行腳商人,從小鄧這里拿結實又細密的土布,做的就是其中一來一回的差價生意。
待到小鄧拿到了比之預估的還要多幾個銅板的價格之后,再把雞鴨鵝等各種土味,山珍河鮮等各種干貨往城里的大館子中一賣,他這一來一回賺出來的錢,比之他原本在鋪子里當小伙計賺的錢……可就無法同比了。
鄧家就是如此的發家,變成了現如今濟城錦繡綢緞莊的大老板,山東省內最知名的黑虎牌絲綢織布的布料商。
鄧家在濟城府郊區的兩家織布印染的廠子,機器是常年轟隆隆的轉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