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年時
書于民國十四年二月二十九日
寫完這封信,邵年時小心翼翼的將其封存完好,又將一他在火車站出站口處小商販兜售的有些粗糙的圓形貝殼貼到了信封的封口之處,這才踏踏實實的往木板床上一靠,應著困意直接進入了夢想。
而第二天一早,他甚至要比他隔壁的舍友起的還要早上幾分。
用自帶的清炎牙膏刷牙漱口,騎上本屬于陳介夫的自行車,就往青城的市中區趕去。
早晨的青城分外的美麗,大概是因為靠著海的緣故,就連這里的寒風都帶著點濕潤的感覺。
等邵年時真騎著車子上了路,才明白了這一路上為啥會如此的顛簸。
因這南郊的荒地,竟是砂石結構的土路,故而車子這般重的運載工具,行駛在這上面的時候,才會顛簸的厲害。
不過不要緊,旁邊有貼著地表長了一層枯草的草地。
自行車滾在其上,要比走這條土路順暢的多。
故而邵年時騎過去的時候,竟是比那小汽車開的還要快。
大抵用了五十多分鐘,也就趕到了剛剛開始熱鬧起來的青城市區。
到了這市區里邊,邵年時并不著急去找那銷售布料的渠道,畢竟這是一個城市剛剛蘇醒的時日,那些掌控著城市的民生經濟的鋪面,并不到開鋪的時候。
此時的青城市,正為了一日的生機而忙碌著。
老百姓們在自己居住的院落之中,洗臉梳頭,傾倒馬桶,張羅著兒女起床,亦或者為即將上工的工作與開張的買賣做著積極的準備。
但是在此之前,他們必須要完成一件重要的事情。
這件事情就是,將自己喂飽,確保身體擁有足夠的氣力,去完成一上午的或是繁重或是輕松的工作與生活。
所以,這個時候,是屬于青城早點小鋪與街邊攤販們的時光。
要想了解一個城市,那必須要從當地的美食開始吧。
找一家好吃的鋪子,對于曾經在青城生活過一段時光的邵年時來說,一點都不是難事兒。
他騎著二八大橫梁車子繞著基本上都是斜街的青城道路左右轉了兩個路口,就找到了足可以讓他滿足的一個小鋪。
這間鋪子開在了青城一條小商業街與居民院落的接茬之處,因在排頭的緣故,這家鋪面的規模認真算起來,真是小的可以。
內里能擺下的桌子至多兩桌,可是在早晨這種占了道路也不會碰到巡警找茬的好時候的時候,它的門口處卻是擺出來了七八張露天而坐的座椅。
等到邵年時趕過去的時候,此處已經坐了一個滿滿當當。
在見到了這種盛況的時候,邵年時的面上卻是一喜,嘴里低聲的說了一句:“找到了!竟然還在。”
這是他跟隨著父母逃離青城時,他曾經在這里吃過東西的老店。
一晃**年過去了,竟然還如同邵年時離開一般的,沒有多少的改變。
空氣中飄蕩的酸酸辣辣的氣息,是如此的讓人懷念。
勾引的邵年時趕忙下了車子,將其停靠在一張剛剛空出來的板凳的邊上,對著已經將大口鍋搬到鋪子口處的老板的所在,高聲的喊了一句:“老板,來一碗酸辣魚丸,再來一份大鍋餅嘍!”
那老板此時正拿著一個大勺子,對著一鍋煮的咕嘟嘟冒泡泡的酸辣湯汁兒下手呢,聽到了邵年時的要求,頭也不抬的應了一聲:“好嘞!”
“老婆子,從鍋里盛一份鍋餅嘍。”
“好嘞!”
應著這聲,一頭發梳理的一絲不茍的婆子就從鋪子中走了出來,對著邵年時回到:“客人啊,你是要一分餅還是要半分餅啊。”
就是應著這個提問,邵年時才想起來,做一份膠州大鍋餅所花的工夫可是費了老鼻子的氣力了。
故而一張大餅出鍋,一個就有五斤的重量。
其中的一分,就足有七八兩之重,半分也足有三四兩的分量。
想著自己的好胃口,邵年時當然是要一分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