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事情呢要從北洋戰敗了之后開始說起。
相當于戰敗恥辱的條約的《民四條約》當中有一條約是這么規定的:日本人可以在東北自由租地經商和耕種。
表面上看,等同于東三省的土地的使用權都已經割讓給了日本。
但是當時正當權的北洋政府在東北卻下達了一條針對于東北百姓的國內條約,那就是,禁止將自己的土地租賃給外國人。
這一條約要執行的人不單單是普通的老百姓和小地主。
但凡是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甭管是政要還是豪商,若是敢違反這一條例,那也是一個槍子的買賣。
這一下就讓日本遷徙過來的數萬的僑民成為了東北最為尷尬的存在。
背井離鄉來到東三省的,可不僅僅只有日本人的軍隊,還有在日本本土上沒有耕地的普通農民。
一下子,這些人就成為了無所事事的流民,日本政府為了安置這些拖家帶口過來了之后,卻啥也干不了最終更為窮困的日本人,就從花掉了大半本就不寬裕的安置與開發資金。
到了最后,大遷徙計劃徹底的崩潰了,日本人國內的資源緊缺矛盾不但沒有得到緩解,反倒是有了進一步惡化的苗頭。
于是,著急的日本人就想著扶持一個完全親日的傀儡與合作者,又因為南北戰爭,中央政府與外圍軍閥之間的爭斗,張大帥就出現在了日本方面的眼前。
他們替張作霖提供最好的軍械,提供受過專業訓練的軍事方面的人才與培訓,并替他掃清對手,整頓東三省小股軍閥勢力,是張作霖一統東北,甚至是在直奉戰爭的勝利當中都起到了十分關鍵的作用。
而他們對于張作霖的初期要求也只有一點,那就是將土地使用權開放出來。
但是這位張大帥又干了什么呢?
在表面上將日本人的條件全數的答應了下來,用十分平和的價格從日本方面購置了大量的軍火設備。采用了大量日本軍方十分優秀的教育人才與軍事顧問,派近百人去到日本的國內學習最先進的科學技術。
在完成了東三省的大一統,京津冀政府的初步把控了之后,在日本方面提出履行雙方合作約定的時候……
張大嘎子翻臉不認人了!
他除了給幫助他肅清敵人的關東軍幾百萬的日元之外,竟是連根毛都不拔了。
而他對憤怒的日本人解釋的時候,竟然是如此的理直氣壯:“日本人是幫我了啊,可是我也付錢感謝他們了吧?這也算是兩清的事兒啊。至于國家利益,我是絕對不會出賣的。”
“我可是土生土長的中國人。”
聽到這番話的日本人還有什么不明白的?
他們這是活生生的被耍了。
之所以還與張作霖保持著合作的關系?
現在的東北,除了張作霖,就問還有誰吧。
他們可是在東三省內修建投資了一條南滿鐵路啊。
光是鐵路沿線開設的工廠,運輸物資能夠產生的利潤,就是日本人無法割舍的僅存資源了。
若是連這個都拋棄了,那么他們好不容易從前沙俄占據的領地,就要再一次的落入到張大帥的荷包里邊了。
“所以說,這里的情況是,并不一定是張大帥要主動的與日本人翻臉抗衡,只需要讓他與日本人之間的摩擦與對峙達到一定的高度。”
“而我們在兩方的矛盾對抗之中,謀取雙方相持過程中所能取得的好處與利益即可。”
“我們需要的只是站在張大帥一方的名頭,而非是親身上陣與日本人真刀真槍的對抗的本事?”
于嫣紅立馬就理解了邵年時的打算。
若真是這樣的話,她與邵年時在青城的安全性就有了極高的保證。
只要她們有足夠的資本形成威懾,就不用害怕日本人對他們做出過激的行為了。
這大概就是投鼠忌器最好的體現了。
“可是你怎么就能保證,日本人一定會跟張大帥翻臉,從而逼迫著張大帥也不得不將自己放在日方對抗的位置之上呢?”
這涉及的領域就比較深奧與復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