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童攬住小道童的肩膀,低聲道:“你傻啊,兩位真人每天都要去三清殿傳法,拿了供品一眼就能看出來。只有玄壇那里的供品每隔七天兩位真人才去換一次,拿了也沒關系,就說是老鼠偷吃的不就好了?”
小道童恍然大悟,崇拜地說道:“你真聰明,只是我一直不太明白,玄壇那里供奉的是哪位神仙啊?”
大道童撓了撓頭,道:“聽他們說好像是大賢良師。”
小道童頓時垂涎欲滴,兩眼發光的說道:“大餡糧食,難怪你每天都要去那里偷吃,大餡糧食是不是比饅頭還好吃?”
“....”
--
楊幼真一進入皇宮,就看到四處已經戒嚴,隨后宮門前的御道之上頓時出現了熙熙攘攘的人群。
文武百官們一路小跑著,滿頭大汗的來到宮門前,只有幾位年邁走不動路的官員,在后面催促著轎夫走快一點。
這時,宮城上出現了一個佝僂的身影,只見老寺人領著一眾隨從站在城樓之上,對著下方喊道:“陛下有旨,傳百官覲見。”
‘吱嗚...’巨大的宮門被巡城武士打開,文武百官們立即按照品秩魚貫而入。
楊幼真跟在文武百官們的后面,進入了皇宮之中。
來到華清殿外,發現外間到處都是侍從和宮女,他們面色惶恐的跪在地上。
不多時,從殿內走出一名年輕寺人,用他那尖細的嗓音喊道:“陛下有旨,著丞相高應方、御史大夫李又臣、雒州府郡守徐翰文入見。”
楊幼真舉目看去,只見三個高大的人影從人群中站了起來,朝華清殿內趨行。
高應方和李又臣楊幼真自然認得,那高應方本就是父皇的老師,李又臣乃是和高應方同朝多年的老臣。
至于徐翰文,楊幼真知道這個人應該就是祖師舉薦的那個人了。
現在看來倒果真是氣度不凡,一舉一動皆顯露出一股文華之氣。
三人進去之后,不到一盞茶的功夫,就看到那個年輕寺人又走了出來,手中拿著一紙文卷。
“陛下有旨。”年輕寺人宣唱一聲。
百官立即匍匐在地。
年輕寺人展開文卷,宣讀道:“孤少年登極,初掌朝政。每每思變,必欲新革。惟愿蒼生安泰,不患離苦。然孤躬淺德薄,致有篡逆之禍。累及百姓,妨害萬民,皆我之罪。幸有大賢良師,開元定民,救我黎庶。昭德仰賴,故興天兵以討不臣,舉上法以驅妖邪。孤甚感之,孤死之日,愿將國事付與良師,朝政存續付于太平。然,大賢良師仙游域外,不能通稟于前。故命丞相高應方、太尉李又臣為輔政,原雒州府郡守徐翰文入朝,升為御史大夫,同丞相、太尉共為輔政大臣。佐理朝政,以待大賢良師歸來。愿爾等同心協力,共謀太平。切勿相互掣肘,以負孤望。”
“陛下萬年無期,臣等定然忠心國事,不負陛下。”文武百官皆聲淚俱下,拜伏在地。
那年輕寺人收起詔命,目光看向下方的楊幼真,柔聲道:“陛下口諭,著文宣公主覲見。”
楊幼真起身走入進去,剛一入內就聽到高應方等人壓抑的抽泣聲。
楊幼真雙目一紅,快步走到了楊皇榻邊,緊握著楊皇雙手。
楊皇氣若游絲,看著楊幼真,無比虛弱地道:“我..兒..幼真..聰明夙慧,為父...甚愛之,可惜..天命無常,...再也不能看到你出嫁的那一天...了,記得..在你出生時,為父...就在想...給你準備什么樣的嫁...妝,可是...到現在...我都沒有想好...”楊皇眼中閃出一滴晶瑩的淚花。
楊幼真早已淚如雨下,抱著楊皇手掌,放在自己臉上,泣聲道:“父皇已送了兒最好的禮物,兒今已拜入道門,從此天高地闊,得享長生逍遙。”
楊皇臉上露出一絲欣慰,他喃喃道:“好...可惜你的...小弟不在,...我不能當面囑咐...,他們母子...今后就靠...你了...”
“父皇放心,我一定會接回君華母后和小乙兒的。”楊幼真哭著說道。
楊皇轉過臉去,目光無神的看著房梁,然后,漸漸的闔上了雙目。
“父皇!!!”
“陛下!!!”
眾人一聲驚叫,頓時整個大殿都混亂起來。
不多時,一個凄厲尖細的聲音在殿內響起:“陛下....駕崩了!!”
‘嘩’
一瞬間,殿內殿外一片哀聲震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