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平元年,三月戊申日,皇帝以何進為大將軍,率左右羽林五營士屯于都亭,整點武器,鎮守京師。
又自函谷關、大谷、廣城、伊闕、轘轅、旋門、孟津、小平津等各京都關口,設置都尉駐防。
下詔各地嚴防,命各州郡準備作戰、訓練士兵、整點武器、召集義軍。
后皇甫嵩上諫,請求皇帝解除黨禁,拿出皇宮錢財及西園良馬贈給軍士,提升士氣。
呂彊又上書皇帝言道:“黨錮久積,若與黃巾合謀,悔之無救。”于是皇帝納此諫議,在壬子日大赦黨人,發還各徙徒,并讓各公卿捐出馬、弩,推舉眾將子孫及民間深明韜略之人到公車署錄試。
另一方面,又調發各處精兵鎮壓各地亂事。
盧植領副將宗員率北軍五校士負責北方戰線,與張角主力周旋。
皇甫嵩及朱儁各領一軍,控制五校、三河騎士及剛募來的精兵勇士共四萬多人,討伐潁川一帶的黃巾軍。
朱儁又上表招募下邳孫堅為佐軍司馬,帶同鄉里少年及募得各商旅和淮水、泗水精兵,共千多人出發與朱儁軍連軍。
庚子日,張曼成攻殺南陽郡守褚貢,以響應張角。
一支精銳大軍正緩緩向前行進著,大軍軍士身披堅甲,手執銳器,打著大漢的旗號,隊伍猶如一條長龍一般森嚴肅穆。
大軍行至長葛縣城外十里處,一雙眼睛正從山野密林間盯著這支部隊。
眼睛的主人是一個身材消瘦,面色枯黃的少女,她看著大軍從官道上前行,目的正是遠處的長葛縣城。
少女從地上拔出一把茅草,把茅草根上的泥土和外皮去掉,露出里面鮮嫩的草根。
少女攥了一把茅草根,然后一起放進嘴里咀嚼著。
清甜的汁水與脆嫩的草根暫時打消了她的饑餓感,然后她轉身快步朝山后跑去。
少女腳上穿著一雙破爛的草鞋,腳背和腳踝處都已經被磨破。
但她渾然不知痛楚,嘴里嚼著草根,身形矯健的在山中攀爬奔行著。
黃昏時分,少女終于回到了她的目的地。
一座龐大的營寨,這里是黃巾軍第十二方渠帥波才的營地。
少女來到營門口,門口的黃巾軍看了少女一眼,只見少女頭頂系著一條黃色巾帶,并且將巾帶翻過來,下面還寫著‘波’字。
這代表她是十二方波才將軍手下的人。
守門的黃巾軍放了少女進入營寨,少女進入營寨后,第一時間來到了波才的大帳外。
“啟稟渠帥,卷耳回來了。”一名副將進入大帳,來到波才面前說道。
波才連忙抬起頭來,問道:“今日是卷耳盯梢?”
“是,今日她盯北面官道。”副將說道。
波才連忙道:“快,叫她進來。”
“喏。”副將轉身走出大帳,朝大帳外等待的卷耳道:“渠帥叫你進去。”
少女聞言,連忙弓著身子走進了大帳之中。
卷耳就是少女的名字,這不是她父母起的,而是波才給她起的。
她的父母前幾年因為豪強強買了她們家的地,去官府告狀,結果卻被縣令當堂打死。
只有年僅三歲的卷耳在豪強霸占她家土地時被丟到了野外,正巧被路過的波才撿到,于是帶回了太平道中養大成人。
波才沒有讀過書,沒有文化,只有在拜入太平道之后跟著大賢良師張角學了幾天法術。
所以給卷耳起名字時,就起了一種草的名字,也就是‘卷耳’這個名字。
但是波才不知道,他這個看似沒文化的名字,卻又恰恰起了一個很有文化名字。
《詩經·國風·周南·卷耳》:采采卷耳,不盈頃筐。嗟我懷人,寘彼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