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科學部領導起身應道。
于是一場大會在接下來的三天內連續召開,會議討論了對面轉讓技術的正確性和可靠性,最后給與了肯定,大會并在是否接收技術轉讓開始了一次大辯論。
然后又開始投票,87%的核物理學家建議接受技術轉讓。
最后大會結果送了上去,一號領導拍板決定,同意接受技術轉讓。
...
“把你們現有的技術都轉讓給他們。”楊幼真站在山頂,身后的甲元躬身而立,眼前是一座正在建造的巨大雕像,那是楊幼真的雕像。
原族是一個純科技種族,但他們卻把楊幼真尊奉為自己族群的神靈。
這不是迷信,而是一種感恩。源自于華夏民族的祖先崇拜,一個不知道感恩先祖的民族,是沒有希望,沒有前途的民族。
這座雕像高達四百九十米,所用的材料是最新發現并提煉的的太陽系中最為堅固的材料。
這座雕像也凝聚了整個原族現在的全部生產力和先進科技,他們要把自己最好的東西,奉獻給楊幼真,民族的神。
楊幼真指著自己的巨大雕像,道:“不僅是可控核聚變,把材料科技也一起轉讓,建造宇宙飛船,沒有好的材料是不行的。”
“是,真君。”甲元恭敬地應道。
楊幼真望著天邊的紅日,照映著那未完工的雕像,在晨風中靜立片刻之后,回到了洞府之中。
在接下來的五年里,原族源源不斷的向華夏輸送著資源和技術。
這使得華夏的科技在極短的時間內發生了各種層面上的飛躍,首先是可控核聚變技術,已經被人類完全掌控。
接著是電磁發動機技術,充一次電可以給一艘載有一萬人的宇宙飛船提供一百年的飛行動力和生命維持需求的能量。
最后是建造飛船材料的技術,材料學在原族和人類共同的努力下,終于實現了巨大的突破。
如今人類生產的宇宙飛船,具有極強的抗熱、抗沖擊、抗腐蝕性。不僅能在核彈的爆炸下完好無損,還能保持內部結構的基本穩定。
在第四個年頭,在人類的全力生產下,更兼有了原族的幫助,華夏現存的以華夏族為主的世界各族人類共擁有各類宇宙戰艦七百艘、運輸艦一千艘,資源艦一百零四艘、母艦三十六艘。
“星辰很遼闊,宇宙也很大,人類遲早是要走出去的。”
“不管這是我們自愿的,還是被逼的,人類不應該把自己囚禁在這渺小的地球之上。”
“從今天開始,人類就要踏上一條未知的路。前路茫茫,會充滿了犧牲和死亡,但我們已經仰望星空百萬年了,終究是要走出去的。”
“人類最終的歸宿,就應該是那無垠的星空。”
華夏,一號領導在廣播中發表了登船前的演講。
在接下來的一年里,地球近三千萬人類,將分批踏上前往遼闊宇宙的征途。
正如一號領導所講的那樣,人類的最終歸宿,是那無垠的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