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說不能阻止兒女下鄉插隊,可是如果幫兒女安排到稍微好一點的農場還是可以做到的,沒有人不愿意給這個人情。
江建國有那么多的同學和老戰友,這也不過是一句話的事情。
二姐和大哥落到這個地步,恐怕也是跟父親對他們漠不關心有關。
當然,二姐和大哥是年齡最長的,當年對于江建國再婚的事情,也是最抵觸的。
當年和父親鬧的也最嚴重。
以至于父親再婚之后,對于他們兩個根本就是漠不關心。
再加上吳淑華從中作梗,肯定記恨他們兄妹幾個。
沒少說大哥二姐的壞話,這些年光是看江建國從來沒有提起過三個已經下鄉的兄弟姐妹,就知道江建國對于這三個孩子,完全就沒有放在心上。
要不然也不至于三哥當年會跟家里人親情這么淡漠。
認真的說,她對于大哥和二姐的印象也非常的淡漠,可是她知道大哥當年受了苦,而且后來一直留在了農村,扎根在農村。
后來再也沒有回到城里去。
聽說大哥有三個兒子,一個女兒,不過基本上他們從來沒有過來往。
只見過大哥一次。
后來自己也在城里生活的非常艱辛,連日子都快過不下去,哪有時間去顧管這些。
等她再得到消息的時候,就是大哥已經去世的消息。
她是在參加大哥的葬禮的時候,才見到了大哥的三個兒子和一個女兒。
四個孩子應該是非常孝順,哭的眼睛都紅腫了。
可是四個孩子和大嫂對他們這些來參加葬禮的兄弟姐妹的態度卻非常不友好,認真的說是非常冷漠,看起來當年家里恐怕給大哥的心里也留下了很深的傷痕。
以至于大哥大嫂,還有孩子們對他們都有怨恨。
二姐就更不要說了,如果她沒有記錯,二姐后來沒能回城。
不是因為她留在了農村,而是因為死在了農村。
二姐據說擔任了村里幾個生產隊的小學老師的職務,這里的小學師資力量非常薄弱。
全校只有二姐一個老師,大概是因為只有二姐這個女知青愿意留在這里教這里的孩子文化知識。
很多父母其實不愿意送孩子去上學,因為每一個孩子在家里其實都是一個勞力。
三四歲開始就可以跟著自己哥哥,姐姐去打豬草,撿柴火,等到七八歲,那基本上算是家里的主要勞動力,誰愿意送孩子去上學啊?
以至于幾個生產隊的能上學的孩子,加在一塊兒也不過二三十個。
聽說是當年下雨天,為了保護孩子們過河,以至于二姐自己淹死了。
聽說二姐當年教的學生,后來都很有出息,甚至有學生發達了之后,專門回他們生產隊,以二姐的名義建立了小學。
可是無論小學蓋的再輝煌,用誰的名字命名,二姐都回不來了。
現在她才明白,大概這個地方和自己想象中的農場是不一樣的。
她一直以為自己的農場苦,可是和二姐他們比起來,可能她所待的地方已經算是風水寶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