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對此求援的?”
鮮於銀說道:“公孫瓚不肯救之!”
荀貞問道:“為何不救?”猜測說道,“可是因他慮到貴軍與麹義有可能圍城打援,害怕中伏,故而未救?”笑視荀彧,說道,“若是因此,說明其膽已喪!”轉目鮮於銀,笑道,“君以此斷定其離覆亡不遠,卻是不錯。”
鮮於銀搖了搖頭,說道:“誠如明公所言,公孫瓚連敗之余,其膽誠然已喪!然他不救鄚縣之將,卻非是因為此故。”
到底與公孫瓚有過不淺的過往交情,劉備忍不住好奇,插嘴問道:“那是因為何故?”
鮮於銀笑道:“在下后來聞之,公孫瓚左近之諸將,當時也是詫異,問公孫瓚緣何不肯遣兵往救?公孫瓚告訴他們說:今日我若往救之,則日后諸將都只會等我救兵而不肯力戰;現在我不去救之,則其后再有別將、別營被圍,他們就會自我勉勵,與賊死戰。……明公、尚書、劉君、簡君,是以公孫瓚竟是終究未有派兵救援,鄚縣也因是為我聯兵所克!敢問明公,不知明公覺不覺得公孫瓚的這個想法實在可笑?也因而在下斷定他離覆亡已然不遠!”
荀貞與荀彧對視了下,兩人和鮮於銀最早聞知此事時的感觸相同,也俱是覺得匪夷所思。
荀彧吃驚失笑,說道:“竟是因為此故,而不救其將,坐視鄚縣失陷?他卻難道沒有想過,他今不肯救援鄚縣,則以后他的別將、別營若是再有被圍,會不會因為已知他的不肯救援,而干脆投降?公孫瓚此舉一出,其軍之士心已然散矣!”
正所謂是:南有呂奉先,北有公孫瓚。
此二人雖俱皆驍勇,單論將才,海內頂尖,可在政治等方面上卻都是出奇的天真可笑。
荀貞因為太過驚訝,而搖頭不已,撫摸頷下短髭,喃喃說道:“若公孫伯圭之此意者,出人之不能,別出蹊徑是也。”注意到劉備神態悵然,提高了語聲,笑問他說道,“玄德,你與公孫伯圭曾在偃師緱氏山中同窗兩年,伯圭其人,你應了解,可有料到他會有今之此舉么?”
劉備嘆息,說道:“昔年同窗之際,備方志學,以兄事伯圭,那時的公孫伯圭美姿容,言事辯慧,懷壯志,有雄膽,不僅為眾多的同窗敬愛,且深得備師盧公之喜。明公,哪里會能想到,二十年之后的今日,伯圭竟昏暴至斯!每憶及當年的那個佳人,備皆心痛不已!”
——“志學”,是“志學之年”的簡稱,孔子說“吾十有五而志於學”,后世因以“志學之年”代指十五歲這個年齡。劉備求學盧植門下之年,正是他十五歲的時候。
細辯劉備這番話里的含味,其內蘊含的不止是對過去的那個弱冠之齡、風華正茂的公孫瓚的懷念,似乎還帶了惋惜。惋惜什么?是惋惜公孫瓚不再是佳人,還是惋惜大好的局面被公孫瓚毀之一旦,若換成是他,必不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