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君?”
“怎么?你還不知道?你鄉中缺了一員鄉佐,昨天文直公奉縣君之命,特來你鄉中詢問荀君意見,看該任用何人為好。荀君只推薦了你一人啊!說你奮發圖強,有青云之志,足堪大用。”
“啊?”
時尚心中石頭落地,去了緊張不安,換來滿心歡喜,隨即對荀貞充滿感激,連連遜讓,說道:“荀君謬贊,荀君謬贊。”自呼己名,又道,“尚鄉野愚人,無才無德,怎當得起荀君稱贊!”鄉佐雖是鄉中小吏,但主管財務,權力不小,和里監門比起來,一個在天上、一個在地下。
這個功曹書佐把任命書交給他,說道:“從現在起,君即本鄉鄉佐了!”頓了頓,又感嘆似的說道,“荀君真是道德高潔啊!推薦了你,卻又秘而不露,不居其功,難怪能深得縣君贊許。”
兩漢之人重德義,崇恩信。
“重德義,崇恩信”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個是在民間,游俠們“尚氣輕死”,常有為報恩而慨然赴死之事。一個是在官場,“門生故吏”對“老師”和“舉主”感恩戴德。
對被舉薦人來說,“舉主”就是他們的恩人,不但平時對“舉主”感恩戴德、言聽計從,視“舉主”如君父,并且甚至當“舉主”去世的時候,有些被舉薦人還會去官服喪,像兒子一樣的盡孝。先帝時,跋扈將軍梁冀曾多次聘請過一個叫趙敦的人,趙敦每一次都拒絕了他,不肯應聘。盡管梁冀被士大夫們強烈的憎恨,然而在他身死族滅后,趙敦卻為了報答他的“知遇舉薦之恩”而不顧朝廷不準人去吊唁的禁命,獨往吊祭。這種習氣發展到后來,便逐漸演變成了凡“舉主”所舉薦者,多為“年少能報恩者”。
也正因為有這個社會風氣在,所以在知道荀貞“秘而不露、不居其功”后,這個功曹書佐就不禁稱贊他“道德高潔”。他對時尚說道:“荀君乃名族子弟,聲聞郡縣。今天我來了你們鄉中,如果過而不拜就實在是太失禮了。我準備去拜見一下他。時君,你要和我同去么?”
時尚當然要去。荀貞可以對舉薦他的事“秘而不露”,他卻不能在已經知道了的情況下還裝聾作啞、不去謝恩。
這個功曹書佐當即令吏卒前邊開道,驅散圍觀的里民,與時尚攜手同行。里門外,停放著這功曹書佐來時乘坐的牛車,便邀時尚同坐,兩人在七八個吏卒的簇擁扈衛下,徑去鄉中官寺。
到了官寺,荀貞卻不在寺中。
——
1,當“舉主”去世的時候,有些被舉薦人會去官服喪。
荀氏八龍中最有名的是“六龍”荀爽。他曾被司空袁逢舉薦過,雖然沒應,但是在袁逢死后,他卻為之制服三年,“當世往往化以為俗”。應劭也說:“當時論者歸為厚”,荀爽的這個舉動得到了當時名士們的稱贊。不過,在應劭看來,這種做法是錯誤的。他“指責論者不能深察,并認為荀爽之類的事行‘於義足責’”,“在他看來,為了先前的舉主的去世而服喪、盡孝,甚至去職,這類行為所表現的,實所謂顧私恩,不勤恤國事,棄大為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