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完戲志才的話,他嘆了口氣,說道:“舍生取義之理,吾亦知之。唉,只是此去太過兇險,勝算太小啊。”
“勝算雖小,卻也不是全然沒有勝算。”
荀貞問道:“志才,你以為我部若然南下,如何才能取勝?勝算卻在何處啊?”
戲志才與荀攸并行於荀貞左右,皆落后了荀貞半個馬頭。他聽了荀貞的詢問,卻先不回答,而是扭過臉,側對荀攸笑道:“公達必已有定計,忠愿先聞之。”
“公達,你說來聽聽。”
荀攸埋怨荀貞歸荀貞,但既然荀貞已經接下了文太守此令,只埋怨也沒有用,早在堂上荀貞剛剛答應文太守時,他就開動腦筋,為此忖思了。經過這么長時間的考慮,他倒是確實想到了一個取勝的辦法。
“為今之計,四字而已。”
“哪四個字?”
“里應外合。”
“里應外合?”
這四個字說得很是含糊,什么是“里”,什么又是“外”?但荀貞卻聽明白了他的意思,因為他也是這么想的。他轉過頭,又問戲志才:“志才,公達此計,你以為如何?”
戲志才大笑說道:“我和公達想到一塊兒去了!貞之,今敵眾我寡,吾軍又盡是新編之卒,難以用堂堂之陣取勝,欲要破賊,非借外因不可。確如公達所言,為今之計,只此一策啊。”
——
1,兩漢之人,對名譽的重視遠勝其它時代。名譽若有損,那真是生不如死。
漢人有著極強烈的榮恥感,他們對名譽的重視表現在很多的方面,其中最激烈、最直接的一個方面就是:自殺。
“漢代歷史上,數量眾多的自殺者、波及社會各階層的自殺行為以及層出不窮的自殺現象引人注目”。“漢代文獻收錄的自殺者820余人,在這些自殺者中,……,引發自殺的社會原因復雜多端”。其中,涉及到官員和士子的,絕大部分都是因為“自尊”或“孝忠”而自殺。
自尊、孝忠都和榮譽有關。士子自殺多是出於孝忠,官員自殺有為孝忠,更多是為了自尊。
“孝忠”不必多說,關於“自尊”,具體來說,自殺的人“每與政治活動的失敗或下獄有關”,“自殺者在選擇這種行為時大都表現出坦然的心態”。
為了維護自身的名譽和尊嚴,寧死也不入獄受辱。
如李廣“年五十,終不能復對刀筆吏矣”,遂選擇了自殺而死。又如蔡倫拒絕下獄受辱,遂“沐浴整衣冠”,然后自殺。又如周亞夫,吏捕周亞夫,“亞夫欲自殺,其夫人止之,以故得不死,遂入廷尉。因不食五曰,嘔血而死”。又如河東太守勝屠公與周陽由爭權,“勝屠公當抵罪,義不受刑,自殺”。元帝時大臣蕭望之受到陷害,被執金吾車騎“馳圍其第”,蕭望之於自殺,受到夫人的勸阻,他在猶豫中詢問門生朱云,朱云鼓勵他以大義為重,他遂仰天嘆道:“吾嘗備位將相,年逾六十矣,老入牢獄,茍求生活,不亦鄙乎?”遂飲鴆自殺。
“兩漢時期,政斧官員除自然死亡和因罪處死外,自殺者數目之多讓后代驚詫不已”。“義不受刑”、“茍求生活,不亦鄙乎”?因為強烈的榮恥感,所以漢代的官員在獲罪后常常主動選擇自殺,以維護榮譽和自尊,“自殺現象成為漢代自尊人格的特殊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