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才搖了搖頭,說道:“你們說的這些都對,但最主要的原因卻不是這些。”
“是什么?”
“是因為我部軍令不一!荀貞豎子今在陽翟城外練兵,編什伍、教旗鼓、練隊列,據探馬回報,只區區數曰,已初具精銳之形,反過來看我軍,既無什伍,部眾又不識旗鼓,更遑論隊列陣法!雖有十萬之眾,形同烏合!以我之烏合,對敵之嚴整,如何不敗?”
何曼對此深表贊同,連連點頭,說道:“公言甚是!公言甚是!”問道,“公既已知我軍何以敗,而賊何以勝,底下打算怎么辦?”
“我意對我軍進行一次整編。”
“如何整編?”
“一如荀賊練兵,編什伍、教旗鼓、練隊列。”
黃巾軍里目前基本沒有什、伍的編制,只有里、鄉、縣這樣的編制。總的來說,就是波才是最高指揮,底下是各縣渠帥,再下是各鄉小帥,再下是各里頭領。這樣一種編制形式,很明顯是不利於作戰的。所以,波才想要改編它,把它改編得正式一點。
在場的諸多小帥對此都表示認同,何曼也非常贊同:“正該如此!”他不但贊同,并且做了一個補充,說道,“我軍中多有婦孺,臨陣接敵,婦孺難起大用,我以為,應將婦孺和丁壯分開,婦孺可讀力成營,承擔軍中雜務,而以丁壯為我作戰之主力。”
波才表示贊同。
既然大家都同意,那么就開始整編。
荀貞在陽翟城外練兵,波才、何曼在襄城縣中一邊收攏潰卒,一邊也對部眾進行編練。
只是波才、何曼的編練遠不如荀貞順利,他們在編練的途中遇到了一系列的問題,主要有兩點。
一個是參與起事的太平道信徒中有不少都是拖家帶口,全家上陣的,以前按鄉、里為組織形式還好,現在陡然要改為以什、伍為組織形式,并且按何曼的意見,還要把男女老弱分開,也就是說一家人要被分開編制。這就造成了很多信徒的不滿。許多人不愿意。
一個是全郡十七個縣皆有信徒參與起事。在改編之前,十七個縣的渠帥是平等地位,可在改編之后,這十七個渠帥可能就不再是平等的地位了。因為各個縣的情況不同,參與起事的信徒人數也不一樣。有的縣人多,可能一萬多人。有的縣人少,可能只有一兩千人。
一萬多人,去掉婦孺,可能還有四五千丁壯,足能編成三個“部”,幾乎可以讀力成軍了。
一兩千人,去掉婦孺,可能就只剩下七八百人。七八百人尚不足以編成一個“部”。
這樣一來,就會出現一種情況:可能一個縣獨有兩三個部,可能兩個縣合成一個部。各縣渠帥的地位當然就有高有低了,就有一些部眾少的縣渠帥不愿意。
更且,潰卒尚未收攏完畢,這也給整編造成了一定的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