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少年讀罷長嘆,惋惜地說道:“趙盾不忘恭敬,是個忠臣,鉏麑觸槐而死,是個義士,有這樣的忠臣卻派人去刺殺他,有這樣的義士卻不能讓他死得其所,晉靈公不會用人啊!”
他握著拳頭往席子上擊了兩下,似在痛惜趙盾和鉏麑的遭遇,不過隨即便又振作起來,一手持卷,一手摩挲放在膝上的長劍,激勵自己似地說道:“雖然趙盾的忠言不能被采用,但卻感化了刺客,鉏麑雖然死了,但卻名垂千秋。丈夫出仕為吏當如趙盾,在野為士當如鉏麑。”
讀完了手中的這片竹簡,他翻過去,接著往下讀。
讀到晉靈公又在宴席上埋伏甲士,放惡犬出來咬趙盾,趙盾的車夫為保護趙盾而死,他嘆道:“又一忠臣。”再讀到晉靈公的衛士靈輒為報答趙盾多年前的救命之恩而把長戟倒轉過來抵擋晉靈公埋伏的甲士,救趙盾脫險,又嘆道,“又一義士!”再讀到趙盾問靈輒的姓名,靈輒卻不肯回答,又嘆道:“真義士也!”再又讀到趙盾逃亡,還沒逃出國境,趙盾的從弟趙穿就殺了晉靈公,復又嘆道:“有忠臣義士而不能用,晉靈公這是自取其禍。”
又讀到趙盾聽說趙穿殺了晉靈公便折回晉都,晉國的太史董狐記道:“趙盾弒君”,并把這個說法拿到朝堂上公布。這少年再又嘆道:“趙穿連國君都殺了,董狐卻把‘趙盾弒君’寫在史書上,他難道不怕死么?不怕被趙穿、趙盾殺了么?他這是舍生取義啊!又一慷慨義士!”
再往下讀,趙盾對董狐說:“不是我弒的君。”董狐答道:“你身為正卿,逃亡而不出國境,回來后又不誅殺趙穿,不是你弒的君又是誰?”趙盾無奈地說道:“唉,《詩》里說:‘由於我懷念祖國,反而給自己惹來了憂患’,這說的就是我吧。”
少年連連點頭,又連連搖頭,說道:“‘亡不越境,反不討賊,非子而誰’?董狐所責甚是。趙盾雖背弒君的惡名,然終未殺董狐,可謂仁厚,但不誅趙穿,卻未免徇私不公了。晉靈公雖暴虐無道,卻是國君,趙穿弒了君怎么能不獲罪伏法呢?趙盾所為,我不取也。”
聽到這里,這一篇趙盾弒君的故事差不多已算完結,荀貞於籬笆墻外出言笑道:“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書法不隱。趙宣子,古之良大夫也,為法受惡。惜也,越境乃免’。請問院中君子,你以為孔子的這句話說得對么?”
孔子這句話的意思是:“董狐是古代的好史官,記事的原則是直書而不隱諱。趙盾是古代的好大夫,因為史官的記事原則而蒙受了弒君的惡名。可惜啊,如果他出了國境,就會避免弒君之名了。”
這個少年說“趙盾所為,我不取也”,明顯是不滿趙盾不誅趙穿,可孔子卻只是說如果趙盾出了國境就能避免弒君的惡名,沒有說趙盾不誅趙穿是不對的。所以,荀貞問這少年覺得孔子說的對不對。
這少年聞荀貞之問,抬頭向院外看去,看見了荀貞等,也看見了嚴猛,微怔了下,放下書卷,拿開膝上的長劍,拂落衣上、肩上的梨花,從容自席上站起。
他坐著時不顯,這一站起來,荀攸等登時不覺暗贊:“好一個糾糾男兒!”
只見他年雖未加冠,然身量已成,高有八尺,朗目疏眉,相貌堂堂,他不急著回答荀貞,而是離席,穿上鞋履,配好長劍,整了下衣服,先長揖行禮,然后方才說道:“在下趙云,不知諸君是?”
荀貞諸人里最年輕的宣康也已加冠,趙云才十六七,以少年之齡驟見這么多衣甲帶劍的陌生成年人,卻從容不迫,不卑不亢,舉止有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