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由衷心道:“多虧了‘荀氏’,我才能結識這些人啊!”
陰修、趙謙、李瓚或多或少都與荀氏有關系。
南陽陰氏與潁川荀氏是姻親。趙謙的從父是荀爽的舉主。李瓚的父親李膺師事荀淑。荀貞又不由想道:“這還是在黨錮之后,要沒有黨錮,我而今能借由荀氏而得到的助力肯定會更多。”
何為州郡名族,這就是州郡名族了。
士大夫間通過聯姻、舉主、故吏、門生等各種手段彼此親近、互相吹捧,形成了一個盤根錯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牢固關系,牢牢地把占著士林的輿論和通往朝廷上層的道路。要非有荀氏子弟的身份,看看劉備、孫堅等這些寒家子弟就知道想要出頭該有多難了。
說寫就寫,回到中尉府,先與戲志才等見過,留下邯鄲榮、荀攸在前院給戲志才講說此次出行之經過、沿途之路遇和安置姚昇送的那百余襄國吏卒、壯士,又遣吏領著岑竦、陳午先去吏舍里選擇住室后,荀貞即入后院堂中,鋪紙摩硯,手書了給李燮、陰修、趙謙、李瓚的信箋,令宣康選了幾件風雅的禮物,分別交付給幾個可靠的親兵,命各給此數人送去。
數信寫罷,荀貞投筆,待送信的親兵們離去,堂上無人,他惋惜地嘆道:“惜乎不識韓馥!”
韓馥這個曰后的冀州牧是潁川人,與荀貞同郡,聽說他現在朝中為吏。只可惜荀貞成名得晚,出仕得也晚,與韓馥卻是沒過交際。
他正在堂上嘆息,瞧見邯鄲榮滿面喜色地快步進到院中,三兩步登上堂前的臺階,不及脫鞋入堂,在門檻外探身向內,歡聲對他說道:“中尉,程嘉回來了!”
——
1,十二卿。
“十二卿”這個說法來自漢末的劉熙。
劉熙生於漢末桓帝、靈帝年間,字成國,北海人,獻帝建安年間曾避居交州,是漢末的經學家,訓詁學家。三國時任過蜀國大長秋的學者許慈和吳國的名臣薛綜、程秉均曾從他問學。
《西漢會要·職官一》引劉熙釋云:“漢置十二卿:一曰太常,二曰太仆,三曰衛尉,四曰光祿勛,五曰宗正,六曰執金吾,七曰大司農,八曰少府,九曰大鴻臚,十曰廷尉,十一曰大長秋,十二曰將作大匠。”但據《漢書·百官公卿表》所列,自太常至執金吾計十卿,秩皆中二千石,丞皆千石。又《漢書·何武傳》及《朱博傳》都有九卿的說法。對於這個問題,韋昭辨云:“漢正卿九:一曰太常,二曰光祿,三曰衛尉,四曰太仆,五曰廷尉,六曰鴻臚,七曰宗正,八曰司農,九曰少府,是為九卿。執金吾為本故中尉,掌徼巡宮外,司執殲邪,至武帝更執金吾為外卿,不在九卿之列。大匠,次金吾。長秋,自皇后宮,非天子卿員。”
自韋昭辨析之后,便有正卿、外卿的提法。九卿之說,源於周代,但漢代的所謂九卿,既不是從職掌上區分,也不是從祿秩上區分,只是沿襲古稱而已,并無實際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