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元城南下,行百里,是陰安。
陰安在內黃、繁陽的東邊,臨著東郡,再向東三十里即是東郡地。魏、繁陽、內黃均已降,陰安守賊亦降。陰安有一名族審氏,其先人為周時的司空屬官,因官職為氏,在魏郡很有名氣,依照荀貞提前的交代,江禽、劉備等人親入縣中,拜訪其族。高品質更新
陰安為賊占據數月,賴荀貞之功而得光復,和魏、元城、內黃等縣的士族、大姓一樣,陰安的士、民對荀貞也甚是感謝,審氏沒想到江禽、劉備等人會帶著禮物登門拜訪,尤是感動。
在陰安待了兩天,帶著荀貞檄令的另一個郡吏就任守陰安令,如元城縣,江禽亦給他留下了二百郡兵。
出陰安向西行數十里是繁陽,繁陽已降,宣康、李驤、陳午持檄令入縣,分就任守繁陽長、丞、尉。江禽給他們留下了一百義從,帶著余下的部隊繼續西行。
再向西數十里是內黃,在內黃,江禽駐兵停歇了一日。
守內黃令李瓊和守內黃尉張飛出縣相迎,跟在軍中的黃遷出示荀貞的檄令給他兩人看,上任守內黃丞。此外,江禽還給李瓊、張飛帶來了荀貞的另一道檄令。
李瓊本有部曲三千,在內黃之亂的那夜死傷、逃散了近兩千,尚存千許人,一是為了利於招降納叛,二也是為了利於分化賊兵內部,荀貞特許可以不在內黃屯兵,內黃的治安仍由李瓊率其部曲負責,但千許人也太多了點,所以荀貞又給李瓊下了一道檄令,命他壓縮編制,只許他保留六百人,并且這六百人不能全部駐扎在內黃,命他分出二百去繁陽,改歸陳午統帶。
賊兵中現在被荀貞委以官職的只有李瓊,便連於毒也無官無任,李瓊已是很感謝荀貞的另眼看待了,對荀貞的這道檄令自無不愿之理,——就算他不愿也沒有用,內黃周邊的魏、陰安、繁陽等縣現皆已被荀貞管控,而且縣外現在還駐扎著江禽統帶的千余兵馬。
監督著李瓊完成了對部曲的縮編,并等他把兩百人分給繁陽之后,江禽沒有再繼續南下。
再往南就只有黎陽了,黎陽早跟著李瓊一塊兒降了,跟在軍中的一個郡吏帶著二百郡兵,捧著荀貞的檄令告別江禽,自去黎陽上任守黎陽長。
至此,郡東、郡南諸縣全部收復。
江禽統帶余下的義從、郡兵,看押著從各縣集合起來的降兵,北上歸鄴。
回到鄴縣,把降兵交給許仲后,江禽馬不停蹄,又統兵西進,去收復最后的兩個縣:涉國和武安。
涉國收復得很順利,在武安遇到了麻煩。
武安縣內的守將是個有理想、有節操的“反賊”,乃是黃巾軍之余部,堅決不降。
無奈之下,江禽只好督兵攻城。
在陣中看著前線的戰士猛攻縣城,江禽心道:“武安不降也好,我本來就打算在這里把明公交給我的那個任務完成,武安不降,正好少了我的麻煩。”